营地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家长对营地教育有着种种担心和质疑,比如担心孩子安全得不到保障;认为营地没有教育效果,孩子参加营地活动后没有变化;营地时间太长,耽误孩子学习;不与高考挂钩;不愿长时间离开孩子;等等。这些担心一部分和当代中国家长“唯分是从”的教育理念有关。好在年轻一代的家长对教育的关注范围在扩大,对下一代的教育理念更为开放,也更加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以及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随着新一轮消费升级的浪潮,家长对于孩子接受体验式教育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家长担心的另一部分原因,则是目前国内的营地教育发展不够成熟。相比国外100多年的发展历史,我国青少年营地教育其实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专业的师资人才、成熟的课程体系、合适的营地等关键要素的不足,大大限制了营地教育的发展。
1.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性有待提升
营地导师除了需要遵守最基本的职业伦理,还需要具备营地活动中的硬技能,比如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相应的授课技巧,面对孩子有效沟通的能力,积极反思能力等。具备这些能力的导师,才能让孩子在营地教育中有更多的收获,得到更多的成长。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中并没有专门的营地教育专业,该行业所需的人才只能通过行业内的机构自主培养,能够直接胜任营地教育工作的全能型人才极为稀缺。针对这一现状,部分营地教育机构通过设置多种岗位来弥补全能型营地教育人才的不足。比如,在营地课程中设置专门的安全教师、心理教师等,以给学员提供安全保障和心理支持。总体来说,营地教育行业还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整体提升营地导师的专业力量。
2.课程形式单一,科学性严重缺乏
营地教育的课程设计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尤其在营地教育导师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很多营地教育机构并没有专业的营地教育课程设计专家和团队,在课程设计上的资金投入、人力投入较少,导致课程的形式单一、内容单一,教育性不足。同时,部分营地教育机构为了缩短营地教育课程研发所需要的长周期及减少较多资金的投入,导致一些课程的同质化严重。另有一些营地课程看似丰富,底层却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支持,导致其并不适合青少年,也起不到相应的教育效果。甚至有一些课程的导向与现代社会价值观严重不符,存在很严重的伦理问题。
“女德班”为何重出江湖
“我不要脸,还给我的父母丢脸,更给我的祖宗蒙羞。”讲台上,一个女孩如是说,她说话的声音里带着哭腔,她自我检讨的“劣迹”,不仅包括抽烟、喝酒、打架等情形,还包括“逛夜店”和“处对象”。这是一家视频网站上的一段画面。画面信息显示,现场拍摄于一个名为“2020阳光少年国学夏令营”的活动。这名女生,不断抛出“如果没有学习传统文化现在指定得胃癌”“戴美瞳的女生不正经”等言论。
这个夏令营地点在山东曲阜。视频曝光以后,曲阜市委宣传部通报称,2020阳光少年国学夏令营“存在教学视频内容低俗、违反科学、歪曲事实,对营员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所使用教材为自行编写,无出版社和书号,涉嫌使用非法出版物;防疫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这并不是这类“女德班”第一次走进公众视野。早在2017年12月3日,抚顺市教育局认定,该市一家“女德班”的教学内容中,存在着有悖社会道德风尚的问题。2018年12月,有媒体报道称,浙江温州再次出现“女德班”,该班面向5—18岁儿童青少年,宣讲“孝道”“女德”等内容,包括“男为大,女为小”“婚姻四项基本原则: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坚决不离婚”等离谱观点。
从宣扬“女孩最好的嫁妆是贞操”到妄称“女子点外卖不刷碗就是不守妇道”,再到“戴‘美瞳’的女生不正经”……不得不说,这类“女德班”虽然宣扬的内容在变,但那股腥臭味从没变过。这样的女德规训,恨不得用封建思想给现代女性都裹上一层“裹脚布”。
非但如此,劣迹斑斑的“女德班”还到处流窜,举办实为“女德班”的所谓“少年夏令营”,把魔爪伸向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继续传播反科学的谬论。说其为祸更烈也不为过。为所谓女德“招魂”,本质上是借“传统文化”之名对女性权利进行碾压,既是把家长当韭菜割,也是给孩子“喂食”有毒、反科学的糟粕,将孩子的三观带偏带歪。
——内容摘编自《新京报》
营地教育的课程研发应该成一定体系,有明确的教育目标,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们认为,营地课程研发应该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支持下,利用情景体验、教育戏剧等方式,在青春期教育理论的框架下,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营地课程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引导家长真正地进入孩子的世界、激发孩子内在动力,最终达成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的目的。
3.教育功能弱化,对学员长期发展缺乏关注
营地教育中每一个环节设计应该都有教育意义,教育属性应该融入营地活动的每一个细节。营地教育不仅要让孩子们体验到玩的乐趣,还应该实现其教育目的。营地教育应该通过营地这种集体活动的形式让孩子更好地认识真实的世界,学习到如何与他人进行沟通、合作和相处,锻炼孩子解决问题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但是目前很多营地教育机构的课程都是“一锤子买卖”,缺乏学员和导师之间、学员和学员之间、导师和家长之间的深度链接,营地教育的功效没有全面体现出来。这样的教育效果一定不好,学员对课程的黏度也低。理想的营地教育方案应该足以吸引很多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在参加营地课程的老学员,即使营地的课程已经更新迭代了好几轮,这些学员仍然愿意跟着参加。因为学员和导师的链接,以及营地课程对学生成长的助力,已经让学员和营地课程、营地导师分不开了。
“单亲的孩子不被父母看到的”
有一个孩子的出现,改变了金库老师的职业生涯。金库说:在那之前,我并不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但是,我从他的身上看到积极教育的影响。
小白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孩子,无论在哪个营地中,都是最受欢迎的。他既会唱歌又能跳舞,而且都非常出色。每次在营地中被其他小伙伴追捧的时候,老师们就打趣他:“你这么厉害,你家里人知道吗?”他总是淡淡地笑笑。直到后来,金库老师才了解这个孩子心底的伤。
有一天晚上的营地课程结束后已近12点,小白找到了金库老师,对他讲起自己的生活。初三时,小白的爸爸妈妈开始闹离婚。因为这件事情,小白整个初三的生活变得一团糟。在那个难过的阶段,营地的小丽老师一直陪伴着他,给他鼓励。初中毕业,他考上了本市最好的高中。进入高中以后,由于他性格比较张扬,受到很多同学的欢迎。但是,在学校老师眼里,他虽然学业成绩优异,但并不是一个标准好学生的模样。部分老师开始有意识地针对他,在班级中他也开始遭受排挤。金库老师知道他的经历以后,引导他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如何在学校里面和老师同学进行有效沟通。
小白的内心很强大,学习成绩并没有因为被学校老师的不公平对待而变差。他喜欢跳舞,即使在高中那么紧张的学习压力中,每周仍要挤出3小时进行练习。他的手机里面没有QQ,没有微信,没有游戏。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希望上大学后能够有机会成立一家舞蹈工作室。小白后来顺利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他终于能够去做更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而在营地中结识的老师和小伙伴,已经成为他一生的朋友。
小白的分享,让金库老师看到了教育的力量,也让他更深地体会到教育的意义,那就是去唤醒、去激励。这一切,让人生的厚度变得不一样。这也坚定了金库老师从事青春期教育营地导师这一职业的信心。好的教育是一种长期的陪伴,这样的陪伴能够帮助受教育者“飞”得更快、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