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场的分类
当代营地教育,以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理论与实践为依据,鼓励引导青少年发现潜能,培养他们在新时代社会多元化背景下共处、共赢所需要的多种意识与能力,如自我认知、情绪状态、沟通协作能力、生存能力、学习能力、领袖力等。一般来说,营地教育中通用的场域有四种:游戏场、学习场、社交场和心理动力场。
1.游戏场
游戏是一种基于物质需求满足之上的,在一些特定时间、空间范围内遵循某种特定规则,追求精神世界需求满足的社会行为方式。它是一种主动、自愿、愉快假想的社会性活动,是在某一现实场景中,遵从一定规则,伴有愉悦情绪,自发、自愿进行的有序活动。营地教育中的游戏主要是指现实活动性游戏。现实活动性游戏允许人们在模拟情境下挑战和克服障碍,帮助人们获得快乐、开发智力、锻炼思维和反应能力、训练技能、培养规则意识等,团队类的游戏还可以培养团队精神和战略战术意识。
游戏这一轻松快乐的形式,使营地课程的破冰、营造氛围、建设团队等任务可以顺利完成。例如,开营第一天会组织学员进行大量的互动游戏,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员相互认识、彼此熟悉,加强新团队的凝聚力。开营后,每一天的课程正式开始前都会进行一场小游戏,这是为了唤醒学员的心理状态,使学员做好开始上课的准备。课程进行过程中也会融入大量的趣味性游戏,旨在快速调动团队氛围,提升学员参与课程的积极性。
“蜈蚣竞走”
“蜈蚣竞走”是营地活动中一项非常实用的开场游戏。该游戏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本组成员排成一队纵列蹲在地上,后面的学员用自己的双手抓住前一名学员的脚踝,从起点线开始,一组学员像蜈蚣一样一起蹲着向前走。整个行进过程中不能站起来,所有抓住脚踝的手也不能松开,最先全员通过终点的小组获胜。
“蜈蚣竞走”这一游戏可以使小组成员快速熟悉,形成团体意识。在共同目标的驱使和带动下,小组的团队凝聚力增强,课堂的整体氛围被带动,呈现出良好的游戏场。

游戏中的营地学员
在营地课程中,不同游戏的设计目的也不同,比如“大风吹”是为了快速营造整体氛围,“解手链”能够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你比我猜”可以提升小组成员的默契。游戏场的核心就是营造一种轻松、快乐、自由的环境,快速调动现场气氛和学员的参与热情,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2.学习场
学习是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为获得经验而产生的或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学习的目的是掌握知识或者技能,为自己的将来打好基础,作好铺垫。学习是一个提高自己的过程,正如人们常说的“学以致用”,学习就是为了将来的发展。
营地中学习场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营造与某一理论或知识相关的场景,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通过让学员亲身体验的方式,让理论这种无形的知识转换成可以感知的存在,学员在实际感知中进行个人练习和小组间的互动交流,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以达到将知识完全内化的目的。
每个人都是舞台的主角
卡耐基有言:“一个人的成功85%靠他的人际沟通和演说能力,只有15%靠他的专业技能。”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如何在公众场合进行一场完整的演说?营地课程“演讲之声光电气”应运而生。
顾名思义,“演讲之声光电气”从“声”“光”“电”“气”四个维度培养学员的演讲能力。声,是指声音要有足够的音量,要有比较优美的质感,还要有丰富的情感;光,要带着你是光,你要照亮全场,你是爱,你要带着对全场人的爱去感受、去帮助别人的心态;电,要让听众触电,要真实,要让你的情感、内容有起伏,紧紧抓住听众的注意力;气,要有气势,接地气,与听众互动。声、光、电、气四点合一,就可进行一场完整的演讲。
“演讲之声光电气”采用理论讲述加实操演练的形式。首先让学员对声、光、电、气四个维度的理论和方法有一定认识和了解。在了解的过程中,针对每一维度进行单独的训练,运用刚刚学到的技能进行实地演讲,直到学员熟练掌握每一维度。接下来采用情景模拟,让每一位学员根据特定主题准备一篇演讲稿,结合所学的声、光、电、气实操技巧,进行一场完整的舞台演讲。
“演讲之声光电气”的学习,可以让学员的演讲更加饱满,更加有质感,更加富有激情,也可以让演讲内容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收获更多人的爱,体验到更多的价值。

演讲中的营地学员
营地课程在认知与技能方面的教育内容还有生存技能、生涯规划、沟通与社交等。通过构建知识或技能所需的实用场景,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构建营地中的学习场,非常有利于学员学以致用,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快速迁移、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当中,真正内化为学员自身的知识与能力。
3.社交场
社会交往,简称“社交”,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个体之间相互往来,进行物质、精神交流的社会活动。社会交往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社会交往的主体和客体、交往力、交往关系、交往的意识、交往的需要和交情等。其中,交往力是指个体进行社会交往活动的能力。交往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是交往工具,主要有语言、通信手段、运输工具和货币等四大种类。
营地中构建社交场,是为了让学员彼此之间有更多的交流、体验、感悟和实践的机会,形成社交关系,必要时可以相互配合,互相协作,互相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沟通是营地社交场中最常见的社交形式,主要包含言语沟通和肢体沟通两种类型。
言语沟通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分为对话言语、独白言语和书面言语三种。对话言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直接交际时的语言活动,如学员间或小组内的分享、讨论。独白言语是每个人独自进行的,与叙述思想、情感相联系的,较长而连贯的语言,如个人演讲。书面言语是指一个人借助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通过阅读来接受别人的影响,如学员用纸笔的形式记录感想。
肢体沟通包含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是指通过头、颈、手、肘、臂、身、胯、足等部位的协调活动来传达思想、形象地表情达意的一种沟通方式。在营地体验式课程中,动作沟通是最常见的一种传递情感的方式,如各项仪式,舞蹈类课程,以及课程中击掌、拥抱、赞许等手势动作的运用。面部表情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面部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情绪状态、传递信息。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眼神沟通。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是心灵的语言,眼神沟通是一种通过人与人之间相互对视产生心理变化的交流方式。在某些情况下,眼神交流会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如营地课程“阴阳舞”中,阳舞为刚性,透过眼神展露出来的是刚强、坚定、决心和力量;而阴舞为阴性,传递的是柔软、温情、包容和接纳。眼神不同,传递的情感不同,得体地运用眼神交流,可以更好地表达感情、传递信息。
夜空中最亮的星
2019年3月,一个网络流行词悄然流传,那就是“夸夸群”。夸夸群是一种专门用来以华丽的辞藻全方位地、疯狂地夸奖群友、吹捧群友的多人群聊。在夸夸群内,被人夸奖是家常便饭。加入一个夸夸群,把自己脆弱的一面表现在一群陌生人面前却不用担心舆论压力,反而这些陌生人会想方设法地夸赞你。虽然知道这种夸赞只是单纯的安慰与鼓励,但被夸赞者仍然可以感受到被认可和被尊重的开心。夸夸群里“夸夸”包含的心理学原理,主要是夸奖者寻找到被夸奖者身上的优秀品质和特点,给予被夸奖者正面且具体的反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积极反馈”。人们渴望得到关于自己的积极反馈,这会促使其产生积极的情绪,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营地中同样有会起到类似作用的课程——“好肉”。在“好肉”课程中,小组成员每个人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够看到周围人的优点。小组围成马蹄形,成员逐一来到“马蹄”的开口处,接受大家的欣赏和表扬,只需要静静地倾听,坦然地接受,认真享受大家对自己的认可和肯定。而小组内的其他成员,要将营地期间与这名成员相处过程中在他身上发现的优点与特长大胆地表达出来。所有人都要发言。言语赞扬过后,大家还要把手伸出来揉揉他的头发,用爱的手指射向他。一切完成后,他再与下一位拥抱交接。
社交场是营地课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场域。营地中,学员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好肉”就是通过言语沟通、眼神沟通、动作沟通等方式,构建一个社交场。这个场可以让团队成员在彼此的欣赏中增进信任感,让学员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伟大与团队的温暖。良好的社交,是个体认识产生、深化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有利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4.心理动力场
心理动力的概念由精神分析学派提出,指的是人类一切精神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认为,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摆布个人命运、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20世纪20年代,随着进化论强调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和行为的驱动力,心理学研究者逐渐对动机这一领域产生了兴趣,开始出现侧重研究行为的动力和动机的动力心理学。
心理动力,包括需要、动机、价值观和意志等,决定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的选择与偏向。心理动力在一方面探讨个体心理和行为发生与改变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也探讨需要和动机是否满足带来的行为反应,即情绪。心理学家伊扎德(C.E.Izard)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情绪的主观成分——体验,是起动机作用的心理机制,是驱动有机体采取行动的力量。
如果客观刺激物的属性和特征符合个体的需要,人们就感受到积极情绪,推动有机体采取积极的行动。反之,个体如果不需要客观刺激物的属性与特征,则感到消极情绪,采取消极的行动规避之。如果一个人长期处在消极的情绪状态,如忧愁、悲伤、愤怒、紧张、焦虑、痛苦、恐惧、憎恨等,就很容易失望、悲观,放弃自己的愿望,或者产生攻击性行为。
营地中心理动力场营造的是一份突破、一份力量,一份破釜沉舟的勇气,一份全力以赴的决心,是为了使学员产生高涨的情绪体验,在课程中释放压抑的消极情绪,强化积极情绪。通过情绪的改善和调节,激活内在动力,调动学员的动机和意志,最大限度激发学员的内在动力,帮助学员重塑自信,以更好的状态面向未来。
游戏场、学习场、社交场、心理动力场,是营地中最为常见的四种场域。四者的关系是:游戏场,是进行其他场域的先决条件,只有通过游戏场,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员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学习场是核心,作为一种获取知识、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学习场能够带给学员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收获的喜悦;社交场,作为一种内在需求,是学员参与营地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心理动力场,作为内在动力的激发,从心灵层面使学员打开内心,释放过往压抑的情绪情感,突破枷锁,重塑自信,勇敢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