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青少年的积极投入能力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敏锐、自尊心强,对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的想法,也愿意去尝试。这一阶段,也是发展他们的积极投入能力的最佳阶段。成年人应该支持他们依靠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理解能力,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体验快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这些体验能够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也能够提高他们的自律和自信。那么,如何培养青少年积极投入的能力呢?
1.开发兴趣
心理学认为,在兴趣驱动之下,个体会更加积极投地入到任务中,个体的潜能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开始越来越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在某件事情上的成功,一定程度能够激发他们的信心,这种信心能够增强青少年的自尊,让他们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
某种程度来说,兴趣是需要开发的。获得2017年全球最大教育单项奖一丹奖的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指出,比起“发现兴趣”(find your passion),“开发兴趣”(develop your passion)更重要。德韦克认为,对一样事物的热情不是被发现的,而是需要被开发的。根据德韦克等人的研究,热情不是被“发现”的,而是逐渐发展形成的。对于兴趣,有“固定兴趣理论”和“成长理论”两种。“固定兴趣理论”认为人们的主要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只是等待被发现;而“成长理论”则认为,兴趣会随着时间而逐渐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兴趣来源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的兴趣是在生活中长期形成的,有的人的兴趣是在适当情境下由某一个事物偶然激发出来的。不管如何而来,都要多尝试,尝试才可能让人对某件事情有兴趣。
2.设定目标
有目标才有方向。如同旅行一样,有目的地,才会去寻求到达目的地的各种路径。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对一群智力、条件等方面都差不多的应届毕业生做了有关“目标对人生的影响”的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25年都没改变,一直在不懈努力着,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有10%的人有清晰的短期目标,他们大多生活在社会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点是,不断按照短期目标前进,成了各行业的专业人士,如主管、工程师、律师、医生等。有60%的人目标模糊,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剩下27%的人没有任何目标,他们基本上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常常生活不如意或失业。目标可以激发人的动力,像灯塔一样,引导人一直往前。
如果没有目标,走哪条路都无所谓
爱丽丝:“请你告诉我,我该走哪条路?”
猫:“那要看你想去哪里?”
爱丽丝:“去哪儿无所谓。”
猫:“那么走哪条路也就无所谓了。”
——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猫与爱丽丝的对话说明当一个人没有明确的目标的时候,别人也无法帮到你。设定目标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如下两条。
目标的设定要有计划。明确每个时间段的任务,调整好状态去面对接下来要做的事。这样可以做到完成任务时有条不紊、心中有数,容易产生积极投入的心流状态。具体做法是可以给自己拟定一个代办事项清单,贴在自己的桌面上,完成一项就勾选或划去一项;或者针对专项任务,把重要任务放在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完成。
所设定的目标需要有挑战性。当挑战太大高过个人的技能时,就容易产生焦虑;当已有的技能高过个人设定的目标时,又容易产生厌倦。只有当挑战与个体的技能匹配时,才最容易产生积极投入的心流状态。
3.提升注意力
青少年的注意力水平处于不断发展中。获得专注的方法有很多,如下三种是比较适合青少年的。
一是合理规划注意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从一个任务切换到另一个任务的时候,会产生切换成本。切换成本过大,会使大脑疲于应付、反应变慢,注意力难以集中。降低切换成本的方法是在两项活动之间划分清晰界限。例如,做完某件事情之后做一件简单但有仪式感的事情,比如说三声“做完了,我真棒”,然后再去做其他事情。
二是主动减少外部刺激和干扰。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当出现注意力偏移或者分心的时候,可以把引起分心的事物记录下来,在后续的活动中主动规避这些事物,如通过把手机静音、关闭推送提示等避免手机的提醒信息干扰注意力。
三是要有休息时间。当感觉自己精力不济、难以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时,最有效的能让自己再次集中注意的方法就是休息,给自己一点时间重新调整,再次集中注意力才会更容易。一项在我的调查显示,导致我国青少年注意力难以集中原因的两大内因是睡眠不足与疲劳。劳逸结合才能使注意力与学习效率获得良性循环。
4.给予即时的反馈
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E.B.Hurlook)做过一个实验,他把被试者分成4组。第一组为激励组,每次工作后给予鼓励和表扬;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对存在的一点问题都要严加批语和训斥;第三组为被忽视组,每次工作后不给予任何评价,只让其静静地听其他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且每次工作后也不给予任何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成绩最差者为第四组(控制组),激励组和受训组的成绩则明显优于被忽视组,而激励组的成绩不断上升,学习积极性高于受训组,受训组的成绩则有一定波动。这个实验表明:及时地对学习和活动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学习和活动动机,对工作起促进作用。在反馈的时候,适当激励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而批评的效果也比不闻不问的好。这一结论被称为“赫洛克效应”。“赫洛克效应”指导了教育领域的工作,比如在学习中教师给予学生即时的反馈,即时反馈比远时反馈所产生的激励作用更大。当然,在游戏中也利用了这个效应,很多玩家之所以沉迷于游戏,就是其中的即时反馈起到的作用。
在教育中,反馈的目的在于缩短学生所在的“此地”和他们要去的“彼地”之间的差距,即缩小已有知识与能力同未来想要或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差距。学生得到了即时的反馈,就能够清楚自己现在所处的阶段以及要达到的阶段。其中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即时反馈能够帮助学生在做事情的时候更加投入。原因在于,即时的反馈能够消除个体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个体明确自己可以通过反馈随时调整自己的方向以减少失败的可能,这也能够减轻焦虑,让个体更加有动力投入到所做的事情中。
如何才能让自己所做的事情得到即时反馈,以获取更大的动力呢?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对自己的目标进行管理,拆解目标,每一个小目标达成后,可以给自己一些奖励。这样,完成一个小目标就收获一个小反馈,当这些小目标完成以后,大的目标也就达成。即时反馈能够让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不断地投入到新的小目标中,明确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方向是正确的。这种状态,也能激发个体对所做的事情的信心,对自我产生更多的认同。
5.积极的家庭教养环境
积极的家庭教养环境能够促进一个人做事情时的积极投入。如果父母能够温情地对待孩子、接纳孩子,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的期待,及时表扬子女的成绩;给孩子设定一定的标准,同时引导他们实现目标,对目标实现的进程进行监督,确保孩子能够完成;给予孩子一定的独立和自主空间,让孩子尽量自己完成,尤其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给他们发言权,让他们自己决定如何才能更好地战胜挑战实现目标;让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在乎自己、重视自己,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兴趣,支持自己所做的事情;孩子不用担心失败被父母指责……这样的家庭教养环境能够培养孩子的心理自主能力,这种能力也能够促进孩子积极投入能力的提升,帮助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获得更多的心流体验。
本章要点
1.心流体验是指一个人积极投入所做的某件事情中时,达到的一种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让人感觉到充实、兴奋和满足。
2.积极投入能够增强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
3.开发兴趣,设定目标,提升注意力,给予即时的反馈,以及拥有积极的家庭氛围有利于青少年积极投入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