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地导师职业伦理案例剖析
一张珍贵的入场券
小M是一名初三的学生,厌学、叛逆,在学校没有什么朋友,总觉得老师同学针对自己。小M经常向家长抱怨老师针对他,可爸爸妈妈每次都回应道:是不是你真的做错了什么,或者老师批评你也是为你好等等,最终往往以一场家庭战争结束毫无效果的沟通。到了初三上半学期的时候,小M对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教导已经完全不在意了,一副自暴自弃的样子。每天一回到家里就拿起手机不撒手,父母一提起别玩手机写作业的事情,小M就大发脾气,甚至跟父母说不想上学了。
束手无策的父母把孩子送到了营地,希望营地导师能够在营地活动中多和小M聊一聊关于学习的事情,让他知道不学习未来就没出路,帮助他解决厌学的问题。导师通过和家长的沟通,从专业角度分析了孩子消极行为的根源,认为可以通过营地体验,从提高自我效能感着手,逐渐实现小M学习态度的转变。
刚入营地的时候,小M表现得和往常一样:很少和同组队友交流,一副我行我素的样子;有些玩世不恭,带着轻视的心态进入小组挑战,严重影响了小组的战绩;防御心理强,面对组员的不满,用一副不屑的神情回应,好像披着一层厚厚的铠甲,拒人于千里之外。对此,队友们对小M也颇为不满。
营地导师很快关注到这一情况。他们一边安抚着小M队友的情绪,鼓励他们用行动去鼓励小M;一边找到小M谈心,从他喜欢的游戏开始建立关系,肯定他在营地中哪怕一点点的努力,温柔地去接触他的内心。
小M在营地中的转折性变化,是由一张入场券开始的。营地课程中,需要孩子徒步到海边搭建帐篷露营,同时各小组要完成相应的任务,根据小组的整体表现和组员的个人表现挣取金币,相应的金币可以兑换当天晚上篝火晚会的入场券。受到小M的影响,他所在小组获取的金币数量不多。到了晚上,队友们发现小M没有足够的金币兑换入场券,非常着急,聚在一起为小M想办法。可是小M却摆摆手说:“我今天困了,正好不想去参加篝火晚会呢,你们别多管闲事了。”然后一个人漠然地坐到了角落里。带队导师看到这一幕,觉察到此时小M只是在用无所谓掩饰内心的羞愧,用拒绝伪装成外表强大。
带队导师把议论纷纷的小组成员聚在一起,先肯定了每个组员在课程中的表现,强调了团队的作用,又询问了他们对于这件事情的看法。小组成员纷纷表示既然我们是一个团队,篝火晚会上就不能落下一个。队友们一起商量该如何帮助小M获得兑换入场券的金币。
很快,队友们就商讨出对策,他们拉着小M一起找到主训导师,希望导师能够给他们一次机会,让他们以协助清洁工打扫篝火晚会环境卫生的劳动,为小M换取一张晚会入场券。看到孩子们一脸的真诚,看到他们的互助互爱,主训导师征询了小M的意见后,欣然应允了大家的请求。
当小M和伙伴们一起围在篝火旁唱歌跳舞的时候,眼角隐隐地闪动着什么。篝火晚会结束后,他默默地开始捡拾现场遗留下来的垃圾,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越来越多的孩子聚拢过来,没有怨言、没有敷衍,每个人都认真安静地蹲下身、弯下腰……不一会儿,沙滩干净如旧。
在后面的营地课程中,小M开始尝试和队友们一起合作完成任务。他承担了很多小组内的工作,每天忙个不停;主动上台发言,和大家分享他的感悟和成长。他会在小组分享时落泪,也会铿锵有力地表达自己的决心。营地结束的时候,他和伙伴们拥抱告别,依依不舍地约定下次营地再见。
回到家中,小M给营地导师留言。他说自己一直以来都很自卑,从来都不相信有人会真的喜欢自己。因为害怕失败和受到伤害,他只好一直逃避,一直伪装。这场营地中,他感受到同伴的支持和关爱,感受到导师的接纳和欣赏,觉察到一直以来困住他、否定他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
从伦理细则分析,小M的案例中,营地导师的做法体现了以下几点:
1.专业关系方面
·导师没有因为小M入营时的欠佳表现而对他产生偏见和不公,能够给予小M与其他组员相同的关注和关爱,做到了公平对待每一名营地学员。
·导师没有粗暴管教小M,而是看到了小M消极行为背后的心理防御,尊重小M的发展权,遵循了小M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发展规律,给他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实现个人的成长。
·导师在营地中敏锐捕捉到团队动力的发展趋势,在恰当的时机引导小组的团体动力方向,通过队友接纳、支持和关爱的力量,帮助小M实现了自我觉察。
·在营地课程中,导师参考家长需求的同时,尊重小M的发展规律,通过与他谈论兴趣、肯定他在课程中的微小进步等方式与其建立关系,逐步卸下他的防御,转化消极行为。这做到了既参考学员家长对营地教育的期待,也尊重未成年学员的营地教育需求。
2.保护促进方面
·用金币兑换篝火晚会入场券是课程中的一项任务设置,绝大部分学员在课程设置的范围内是能够获得足够数量的金币换取入场券的。但是对于像小M这样的孩子来说,绝对化地执行任务标准、不给他获得兑换篝火晚会入场券金币的额外机会,不利于小M融入团队,可能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本案例中,主训导师从保护小M心理健康、促进小组成员成长的角度出发,灵活调整课程设置,给予小M和他的队友一次额外的机会,体现了导师的职业伦理水准。
·导师尊重每一位学员的意愿。当队友们向主训导师提出通过捡拾垃圾的劳动换取金币的请求时,导师在肯定他们团结互助、关爱队友的品质的同时,也征求了小M的意愿。这样既尊重了队友们的意见,也尊重了小M的选择权。
3.责任担当方面
·营地开始前,导师了解到小M家长的需求是让导师跟孩子多聊一聊关于学习的问题,让孩子知道不学习未来就没出路,解决孩子厌学的问题。导师没有直接承诺家长的要求,而是从专业角度出发,帮助家长分析了小M厌学背后的根源,科学公正地评估营地教育对小M可能产生的教育效果,并与家长达成一致意见。
·当导师发现队友对小M产生不满情绪的时候,一方面及时安抚队友们的情绪,另外一方面积极关注、平等对待小M。导师的态度和观点对队友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当小M面临困境时,队友们像导师一样给予他极大的关爱、支持和鼓励,可见导师成了引领孩子成长的榜样。
营地导师职业伦理是营地教育工作的教育性、科学性与专业性的体现。营地导师需要将职业伦理内化于心,通过伦理建设提升营地教育工作的服务水准和教育效果,保护导师和学员双方权益,促进学员健康全面发展。
本章要点
1.营地导师的职业伦理原则包括教育情怀、任务目标、责任担当三个维度。
2.营地导师职业伦理细则包括专业关系、保护促进、自律审慎三个层面。
3.营地导师应按照职业特有的权利与义务处理职业伦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