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地导师的户外素养概述
饥饿游戏
一场游学类的营地课程中,有一项为期24小时的徒步、沙滩露营活动,名叫“饥饿游戏”。顾名思义,这项活动中只有少量的食物。孩子们兴奋地期待着,期待这一天发生很多奇妙的事情。
来到沙滩的第一件事是确定各个小组帐篷的所在区域:谁能离大本营近一些呢?决定的方式不是石头剪刀布,也不是先到先得,而是取决于手中获得的孤岛通用“货币”的多少,通过“土地竞拍环节”,拍得喜欢的区域。
随后,伙伴间相互协作搭建帐篷,建设晚上的小窝;挖防水渠,以免下雨或者海水涨潮时冲垮帐篷。导师事前在沙滩埋下很多“宝藏”,一声吆喝,孩子们打着手电筒开始在沙滩上寻找起来,有因为找到“宝藏”而尖叫欢呼的,有因为没有找到而发出叹息的,有飞快奔跑的身影,有细心探索的步伐……每一个孩子都带着发现的眼睛寻找着。
晚餐环节更是将活动推向了高潮:经历几个小时的活动,一身疲惫的他们本该大快朵颐,却要用自己行动赚取来的通用“货币”购买食物和水。有的团队几个人买一碗粥分着喝;有的团队咬牙坚持着,不舍得把“钱”花出去;有的团队一边吃着东西一边积极地做着导师随时发布的任务:清理地上的垃圾,为同伴表演才艺……
一片欢腾中,旁边的篝火缓缓燃起,篝火晚会上,每一个小组都积极踊跃地展示自己团队的风采,每一个孩子更是献才献艺。一团篝火,一群人,一片沙滩,便是一个宽广的舞台。夜深了,孩子们钻进自己的帐篷,在月光下伴随海浪声说着属于自己青春的悄悄话,而导师们则在海岸边轮番值守,只为确保每一个孩子的安全。有的孩子听着海浪声,想起了很多往事,便坐起来跟岸边的老师聊天谈心;有的孩子第一次离开家,第一次和同伴在海边露营;有的兴奋,有的想家。导师们跟他们聊天,关注和照顾他们的情绪,直到孩子们全部伴随月光入眠。

营地学员在篝火旁
第二天清晨,伴随着第一缕朝阳,孩子们纷纷在海浪拍击的节拍中醒来,找一块空地,创作自己理想中的沙雕作品,导师们巡视着沙滩,像是在游览一个巨大的游乐场工程,各种天马行空的创意和想象映入眼帘。这是最考验导师的:要在众多创意中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优点,发现每一个创意背后的价值,去合理地嘉奖每一个团队,每一名学员。
户外营地教育是指在户外环境中,以教育为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有组织的培训活动,它是一种发生在户外环境中的、简单而直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它基于发现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原则,强调直接利用感官来接触和了解大自然和社会。营地导师是引导孩子用心感受自然的引导者,是带领孩子开展户外活动的带领者,是启发孩子思考的启发者,更是活动中遇到任何状况都要第一时间解决的问题解决者。不同于室内授课的教师,户外导师往往身兼数职,需要具备更多能力、付出更多精力。导师需要发布任务,执行活动,检查物料,确保课程正常进行。没有授课任务的导师,也要时时观察团队氛围和每一名学员:若学员出现负面情绪需要及时疏导,若学员之间发生矛盾需要立即调节。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遇到任何意外状况,都需要第一时间解决。这些都是营地导师在户外课程中需要具体负责的工作。
此外,所有的户外导师都有一个共同的职责——保障学员的安全。虽然户外课程在研发过程中已经将安全性视为重中之重,在开课前也经过反复的调研与测评,但由于户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安全问题依然是所有导师都需放在第一位的。课程活动结束后,学员若想进行其他课程外的活动如捉螃蟹、看日出等,导师要评估活动的安全性,预估风险,并全程陪伴。学员入睡后,导师还要轮流值班,保证整晚一定会有一名导师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