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概念的由来和发展
2025年11月22日
一、情商概念的由来和发展
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约翰·梅耶(Jone Mayer)和耶鲁大学的彼得·萨洛维(Peter Salovey)在《想象、认知和人格》杂志发表论文,首次对“情商”进行了科学定义。文章指出,情商包括四种能力:准确感知情绪的能力;利用情绪助力思考、决策的能力;了解情绪及其产生缘由的能力;控制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1995年,哈佛大学教授兼《纽约时报》科学记者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简称《情商》)一书。此书的出版引起了全球对“情商”的研究与讨论。丹尼尔·戈尔曼也因此被誉为“情商之父”。在这本书中,丹尼尔·戈尔曼利用大脑与行为科学的突破性研究,说明了高智商者表现不佳、智商一般者表现出色的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包括:了解自身情绪(自我意识)、管理自身情绪(掌控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自我激励(自我驱动和鞭策)、认识他人情绪(同理心和换位思考)、处理人际关系(让人与自己相处感到舒服)等五种。也就是说,情商是一个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情感并能控制住情感的能力。它涉及与人相处时候的自制能力和同理心,激励自己的能力,以及积极持久工作、学习的能力。
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10周年纪念版的序中提到,他认为用“情智(Emotional Intelligence,EI)”(情绪智能的简称),比用“情商(Emotional Quotient,EQ)”更为准确。目前,情商或情绪智能的学习在全球教育领域受到重视。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有专门的项目支持社会情感学习以发展儿童的情绪智能。一些人也将“社会情绪能力学习(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SEL)”等同于情商训练或情商学习。

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社会情感学习项目系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