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为场

一、何为场

人人都是天生的舞蹈家

有这样一节营地课程:通过音乐和舞蹈的形式让大家尽情舞动自己的身体,由外及内,由身体的放松引起心灵的打开,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享受一场自由自在的“舞蹈”盛宴。

课程中,所有灯光都会关闭,学员戴着眼罩,只需要用耳朵静静聆听,跟随音乐进行舞蹈。一开始,很多学员都放不开,动作拘谨,有些人甚至不敢活动身体。随着导师的逐步引导,学员们开始放下防备,轻轻挥动自己的手臂,踮起自己的脚,晃动自己的躯干,当学员们感受到越来越多的自由、安全、接纳,渐渐地,他们开始大幅度晃动手臂,跟着音乐肆意舞动,尽情展现自己的身体,让自己全然放松,全身充满力量。借助这种舞动身体的方式,学员们开始一步步敞开自己的心灵,感受内心的情绪,释放过往被压抑的情感。

这一课程构建了一种场域,在这个场域中,学员们感受到足够的安全和自由,可以完全地放松自己,将身体交给内心,随心而动。这一场域的构建,既包含音乐、场地、灯光等物理条件,也包括课程中导师言语和情感的逐步引导、小组助教无时无刻的保护和接纳、伙伴间的相互陪伴和支持等心理因素。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轻松的心理动力场。

“场”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物理学概念。场的原意是指因物质间的相关作用而产生的能量,如引力场、介子场、量子场、电磁场等。心理学的场域理论最早由格式塔心理学家库尔特·考夫卡(Kurt Koffka)提出,是指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诸多因素。1936年,拓扑心理学创始人、被誉为“社会心理学之父”的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将场定义为相互依存事实的整体,即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整体形态,创造性地提出了场动力理论。勒温的场动力理论认为,场具有动力性和交互性的作用。只要人内在心理场存在需求,就会产生内部力场的张力。人体动力的产生就是源于人自身内部心理紧张系统的释放。在此过程中,环境起着导火索的作用。据此,勒温提出了场动力理论的公式:B=f(P·E)。其中,B为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向量,P为个人的内部动力,E为环境刺激,f表示一种函数关系,即各种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勒温的场动力理论中,人的行为是个性特征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关系或结果。

场域理论对营地教育起指导和推动作用。营地教育是一种在户外以团队生活为形式,并能够达到创造性、娱乐性和教育意义的持续体验。通过领导力培训以及自然环境的熏陶帮助每一位营员达到生理、心理、社交能力以及心灵方面的成长。好的场域有助于营地教育中团队的构建,有助于课程体验的持续性营造,并对营地教育的效果起到推动、催化、维持与定向的作用。反之,一旦场域构建出现问题,课程效果也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