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素质教育丛书”序
2020年9月27日,在北京某酒店会议厅后排,我准备着即将上台的发言。多年来无数次公众演讲、唱歌跳舞、做鬼脸的经验,都没有为今天起到镇定的作用。我一句一句低声念着稿子,心里忐忑地想,今天就不要脱稿演讲了,老老实实念就好。
这是我们捐助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成立“积极天性研究中心”的仪式,也是积极心理学的一次高端论坛。发言嘉宾有四位,第一位是积极心理学家彭凯平教授,还有两位是北大教授和北师大教授,我被安排在第四位,“鸭梨山大”。
我明白自己的压力更多是来自关注着仪式的几百位同事。他们中很多是和我一样的营地导师,有刚毕业入职的年轻人,也有一起奋斗了七八年的老伙计。我明白他们的期待,期待着有人代表他们和心理学界、教育学界的顶级大咖同台,去确认我们的事业是有价值的,我们的理想是有意义的。
2007年,当时29岁的我从杂志社离职。离开江河日下的纸媒行业,机缘巧合下,当了几次夏令营导师。一直以来,营地导师在中小学教师、K12辅导讲师、体育艺术培训老师中间都处于鄙视链末端,甚至被人们认为是低水平的兼职老师,不能称之为正式的工作。一开始,我也难免受此影响,没有将自己的职业当回事。直到在一场营地中,一位来自宝岛台湾的长者展示了如何用体验式的团队活动启发孩子们去思考生命的价值。那不是普通的素质拓展游戏,而是深度的心理成长课程,需要极精密的操作技巧、丰富的经验和教学团队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我的观念被完全颠覆。于是一个想法开始萌芽:从此就当个营地导师吧,帮助青春期孩子更勇敢地面对所谓“厌学”“叛逆”“沉迷游戏”“迷茫”等他人或自我的否定,更加积极、健康地成长——这就是我想做的事,是我想成为的样子。营地教育这个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旁边的工作人员提醒,该我上场了。我拿着讲稿,看着台下的各位教授和同事们,忽然不紧张了。我不需要讲深奥的学术问题,只说说这些年我们都做了什么,不一样很有价值吗?
这些年,我们把10—16岁的青春期孩子作为核心用户,将心理学技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开发了一系列形式各样的营地课程以及衍生的周末课程。“青春期”三个字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儿童和成人的思维能力与趣味取向的中间地带找到一套独有的方法论。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在被繁重的学业压力所禁锢。多年来,一些头部教育企业都专注于学科教育,对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与成长并不多加关注。没有头部企业的领导,行业标准自然也无从谈起。这在商业上叫蓝海,在教育上却令人难过。
另一方面,市场上众多的家庭教育也不是我们要走的路。
传统的家庭教育以家长为核心用户,把青春期教育的专业方法教给家长,让家长在自己孩子身上实践。这里的问题在于,青春期教育何其复杂,涉及生命教育、性教育、情感教育、生涯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等领域,涉及多种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每一个题目都值得一位专家穷其一生去研究实践。普通的父母在孩子最关键的四五年间能学会多少知识,运用成功的概率又有多大,是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无法保证的。“老师→家长→孩子”的教育链条,将每一位迈入中年焦虑的父母置于中间位置,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压力。而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式地增长更新,让代沟也扩大成了“东非大裂谷”。
此外,令我们震惊并遗憾的是,一些打着教育旗号的机构,如“雷电法王”杨某某搞的“某某书院”几乎是全封闭集中营,伤天害理,与教育的本质南辕北辙,不必多言。
所以要想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要直接帮助孩子,也要给家长减压;要有效,也要持续;要与时俱进,还要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是一个系统,一个我们过去从未建立起来的系统。
首先,从导师的角度,我们需要摆脱说教、填鸭式的教学,改良优化多种体验式教学法,发现和引导孩子天性中的积极因素。导师设计和带领的营地课程必须让孩子发自内心地认可和喜爱,而不是热衷于迎合家长。
其次,从孩子的角度,他们需要拥有一个能和更多同龄伙伴深入交流内心的平台。伙伴往往比长辈更能影响青春期孩子。
再次,从家长的角度,家长在学习中提升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长,产生互相促进、彼此影响的化学反应,不能夹在老师与孩子中间无的放矢。
再次之,在环境方面,我们需要运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给孩子提供在广袤的大自然中感悟生命、在与陌生人相处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而不是在虚拟的互联网或教科书的世界中失去对现实的关心和尊重,在三点一线的牢笼里失去诗和远方。
最后,我们需要提供一些榜样,这些榜样并非高不可攀的人,而是有着相似经历的同龄人或学长学姐。蜕变后的他们可以经常回到营地中和学弟学妹们分享经验教训,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生动而鲜活。我们需要打造一个正能量的圈子,甚至打造一个非学科考试的培优上升通道。
这样,我们建设了以孩子为核心,围绕着“导师—伙伴—家长—环境—榜样”五个能量场的持续有效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看起来不错吧?我们用十多年时间在这五个维度都研发了课程,口碑不错,学员也越来越多,“光和青春”品牌在一、二线城市中有了一点点知名度,这个系统也初步成型了。
支撑整个系统的关键,是标准化、可复制的教育技术模型和导师模型。
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叫作“情景体验教学法”。运用音乐疗愈、舞蹈疗愈、戏剧疗愈、冥想训练、仪式教学、团体心理行为训练、冒险疗愈、社会实践等,让孩子在体验中得出自己独有的感悟和收获。体验大于说教,“心门不开,技法不用”。我们导师的教学理念是“真”“善”“美”。真即是纯粹、真诚,善即是利他、付出,美即是激情、艺术。我发现每次一说“真”“善”“美”,别人都会抿嘴一笑,大概觉得太玄乎了,后来就说成“更真一点”“更善一点”“更美一点”。
更真、更善、更美,以积极的视角看待青春期发展,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基本教育观念。如何通过营地教育发现青少年的积极天性、培育积极家庭,如何将这一理念应用到青少年心理咨询中,以及营地导师的胜任力如何,是这套书试图去探索的问题。
当然,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这套书只是阶段性的总结,以后回头看看,肯定还会发现很多问题与稚嫩的地方。一开始策划这套书时,我总显得畏手畏脚:我们需要完善的地方太多了。但彭凯平教授的话点醒了我。当我走下台后,彭教授对我说:“我们做了很多年的积极心理学理论研究,难得你们也认认真真地做了很多年的应用实践,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下,很不容易,我们都值得鼓励。”
那么这套书就当作向大家表个决心吧:我们会继续好好地努力下去。假如能引起一些业界的争论,或者能吸引到更多的志同道合之人,岂不是意外之喜!
嗯,写到这里,甚至想贴个自己的微信二维码呢。
光和青春总导师曹畅(PP)
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