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共情的步骤

四、共情的步骤

共情可以使导师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将自己置于学员的地位,去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所为。通过共情,营地导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想法,发掘孩子的潜能,陪伴孩子的成长。共情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层层递进:首先需要看到学员的情绪,然后觉察到学员的感受,最后是深度陪伴。这个过程中,共情能够帮助导师和孩子沟通,建立友好的关系,让孩子在营地中成长。

1.看见情绪

(1)从学员角度看待学员及其存在的问题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曾指出:所谓共情,就是咨询师穿上患者的鞋子,来观察与感受患者的体验。

个体的生理发展、心理发展以及社会经验等都会影响其看问题的角度,所以共情的第一步是让自己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角度去看待对方当下遇到的困惑。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充分了解对方当下所处的环境,还要了解对方提到的相关的个人经历。

如何共情爱玩手机的孩子

第一次参加营地的小飞对这里既不熟悉也不感兴趣。他不愿意走进会场,就在会场外面玩手机。这时,营地导师来到他旁边坐下,看他玩的是什么,也没有说话。小飞很诧异,因为以前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只要看见他在玩手机,都会大声批评他。在他的预想中,他已经在等待营地导师批评他了。而这样和营地导师发生冲突的话,他就有理由离开这里了。营地导师看小飞玩了一会儿后,小飞自己忍不住,停下手里的游戏看着营地导师。营地导师说:“你怎么不玩了?”小飞问:“你怎么不骂我?”听到这句话,营地导师一下就笑了,说:“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呀,我为什么要骂你?我看你在游戏里这么厉害,平时在团队里应该也很有领导力吧!”孩子听到营地导师的话,有些腼腆地笑了笑,说:“还不错!”营地导师说:“那走吧,里面有真人版的领袖选拔,去跟他们比一下啊!”小飞愉快地跟着营地导师进了营地会场。在后续的营地课程中,他也一天比一天积极。营地课程结束的时候,小飞已经彻底喜欢上了营地。

营地导师和学员的沟通是否顺利,主要取决于他是否能够共情学员,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是彼此沟通的重要一步,也是能最快找到链接的一步。在这个案例中,营地导师并没有对小飞玩手机不参加课程的行为进行直接批评,而是共情对方,告诉他: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同时也告知小飞,还有比手机游戏更好玩的活动,可以去尝试参加。

(2)观察对方的情绪信号

在营地课程中,营地导师要会“察言观色”。导师要对学员的情绪有觉察,一方面需要聆听学员直接用言语表达的内容,另一方面需要重视他们用非言语传递的信息。比如一个学员说话的声调、语速,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的表情、动作、姿势等。学员的情绪会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出来,而导师对情绪的观察决定了他是否可以抓住关键时机和孩子一起面对他所面临的问题。

危险的信号

一个妈妈说了这样一个故事:自己的孩子10岁了,性格一直内向,也不和身边的人多说话,没有什么朋友,每天行程就是按时上学放学。有一天,她发现饭量一向很少的孩子晚饭比平时吃的多了一些。一般情况下,爸爸妈妈会觉得,10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多吃点儿挺好的。但是,这位妈妈觉得情况有些异常。于是她给学校老师打电话,问孩子最近在学校的情况怎么样。老师说:“孩子回去没有跟您说吗?他今天在学校尿裤子了,被同桌看见了。”妈妈从老师那里了解情况后,温和地和孩子沟通。孩子和妈妈说,当天上课的时候,因为不敢跟老师请假上厕所而尿裤子,后来被同学嘲笑,当时觉得特别难堪、特别尴尬。妈妈鼓励孩子,以后如果遇到上课想要上厕所的情况,要勇敢地举手告诉老师自己想要上厕所;当然,在课间也要及时处理上厕所的事情,做好上课的准备。

本例中,因为妈妈敏锐的观察力,孩子的一个问题在当天就得到了解决。作为家长或者老师,我们需要具备观察孩子身上的细微变化的能力,因为这些细微的变化有可能传递了某种情绪信号。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表达习惯。通过这些细节,我们才可能看到孩子真正的情绪,看到背后的真实情况。观察这些细节,永远是我们和孩子进行良好沟通的金钥匙和敲门砖。这种对于孩子需要的敏锐发现,也有助于孩子形成安全的依恋模式。

(3)使用身体语言表达共情

我们与人交谈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正感觉。身体语言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外貌、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美国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Albert Mehrabian)曾指出: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而且深刻得多。他还列出了一个公式:信息的传递=55%的身体语言+38%的声音+7%的语调,又叫作“55387定律”。

一个人的身体语言反映他当下的感觉,比如拥抱,你与陌生人拥抱和好朋友拥抱力度肯定会不一样。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拥抱的力量

在一场大多数学员都是第一次参加的营地活动中,有一堂心灵成长课的主题是让孩子们突破自己的舒适圈,向着更好的自己出发。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受到来自各方各面的质疑与压力,这堂课的一大环节就是鼓励他们在会场的舞台上勇敢诉说出来。当他们因为过去伤痛的记忆哭得泣不成声的时候,导师们一直默默地竖着大拇指无声地支持着他们;走下舞台时,导师们会给每人一个有力的拥抱,这个拥抱让孩子感受到力量和爱。很多学员后来在回顾营地收获时都提到:自己第一次敢于上台表达自我的勇气,都是来自于台下导师们无声的支持。看着导师们在台下高举的大拇指,收到下台时导师们的拥抱,他们觉得自己可以的。一个拥抱,让他们感受到了包容与接纳。

这就是拥抱的力量。拥抱的力量是神奇的,它让人感觉到完整和安全。中国人传统的表达方式是含蓄的。父母子女之间,即使很相爱,也很少会拥抱。一个学员在营地中分享道:“在我记忆中,似乎从未与爸爸妈妈拥抱过。最亲密的动作是趴在他们背上撒撒娇耍耍赖。他们也从来都不会主动抱我,除了生病的时候抱我去医院。”在营地中,导师不仅要通过和学员拥抱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力量,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和父母之间也要学会拥抱。因为拥抱在家庭之中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达爱的方式。

课程中亲子共同体会如何拥抱

2.觉察感受

感受是个体内部对事件的体验。对感受进行思考,会得到启发和认识。情绪是短暂的,因外物而产生;而感受是个体从内产生的稳定的体验。我们需要通过对方的情绪来看到其背后的感受。情绪有兴奋、高兴、悲伤、哀痛、恐惧、愤怒……而感受则有幸福、陶醉、满足、欣慰、平静、自在、舒适、疑虑、紧张、焦虑……在营地中,导师不仅要觉察到学员的情绪,还要认识情绪背后的感受。这需要营地导师时刻关注在倾听对方的过程中自己的内心感受,并核对是否正确,这样才会使学员意识到你是在感受着他的感受,从而愿意分享更多的信息。

聆听孩子真实的内心

风是一个在各方面的表现都很优秀的孩子,上课认真听讲,和身边的每一个同学都相处得很好,在营地中也让导师省心,可他妈妈却说风在家经常破坏东西,非常叛逆。导师带着疑惑和风聊起这个话题。风却和导师说起爸爸妈妈工作是多么忙,多么辛苦,边说边哭了起来。

在听的过程中,导师感受到风的难过,以及难过背后强烈的委屈。导师说:“是因为父母工作太辛苦了,你才觉得难过吗?但是我感受到你又有些委屈,是这样吗?”话音刚落,风就泣不成声。导师静静地陪着他,直到他渐渐缓解。风说:“爸妈太累了,要是没有妹妹,他们可能不会这么辛苦,都怪妹妹太调皮了。”导师继续和孩子确定他的感受,说:“是因为妹妹调皮,所以爸爸妈妈陪妹妹的时间比较多,让你觉得孤独和委屈吗?”孩子不断地点头,开口说了很多心里的委屈。

这时导师已经可以确定,风在心疼父母的同时,也心疼着自己,他内心深处的感受没有被父母看见。他在家里的叛逆,其实是因为他想要得到父母的关注,想要被爱,被呵护。后来,在营地活动中,导师特别注意风的情绪,也引导他在适当的时机分享自己的感受。随着风逐渐倾诉出自己的感受,他的情绪也慢慢变得平和。

从本例中可以看出,在营地中,导师需要觉察到学员的真实感受,并和他确认。这个过程能够让学员感受到,导师是懂他的,对他的痛苦是感同身受的。这样的共情,能够让导师更深入地理解学员的感受,从而引导他说出心中存在已久的问题。

3.深度陪伴

从看见情绪,到觉察感受,这两步已经让学员对导师产生一定的信任。而最后一步就是走向更深入的共情,让学员感受到“我与你同在”,让学员能感知到导师和他的情绪在一起,和他的困扰在一起,和他的希望在一起。这就是最好的疗愈和支持。

有一句话说:“没有在黑夜里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营地导师作为共情者,就是要能够看见孩子在哭,并且愿意走近他,和他接触,感受着他的感受,愿意和他一起在黑夜里去寻找一束光。

本章要点

1.共情的关键在于接纳对方的负面情绪,并且还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要让对方知道,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任何情绪的产生都是有意义的,如何表达和处理情绪才是关键。

2.共情与同情不同,共情从对方角度出发、与对方感同身受、不作评判。

3.共情是导师建立关系、洞察学员内心、研发并教授营地课程的必备能力。

4.共情有三个步骤:看见情绪、觉察感受、深度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