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营地导师的关键能力》序
人们普遍认为,学习仅是发生在脖子以上的头脑层面,但很多研究表明,学习其实是发生在身体的各个细胞中的。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也要参与学习,身体对思维、记忆和学习有一定的作用,要认识到身体智慧,向身体聆听。生理体验和心理感觉是相互作用的,比如:人在开心的时候会微笑,而如果微笑,人也会趋向于变得更开心。孩子们也要从单纯的课堂学习,拓展到更多的学习场景中去,走出去,动起来,用身体去学习。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青少年产生了新的教育需求,催生了多种多样的教育创新,营地教育也在此应时而生。每逢假期,很多家长都会为孩子选择营地,体验营地教育中的各种活动。但据调研,中国的营地教育,大部分的“营地”外在形式超越了“教育”内核本质,很少将教育理念真正运用于营地活动中。
光和青春十多年一直深耕青春期营地素质教育,将教育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等与营地活动创新整合,基于情景体验、释放天性的教学理念,开发出动力型青春期课程体系,通过九大情景体验教学法,让孩子们用头脑认知世界,用身体感知世界,用心灵觉知世界,十多万的青春期孩子走进了光和青春的营地,得到了身心的全面成长。所坚持的“师资自培”的营地导师专业培训模式,已培养了众多经验丰富、深受家长和孩子们喜欢的专业青春期营地导师。
营地导师到底应该具有哪些核心能力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回顾了20年来在高校从事教育学的教学、科研经历,特别是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的研究经验,尝试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各个维度将营地导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我们希望能够通过田野观察、访谈等方法,对营地导师的关键能力进行总体提炼,梳理成章,为中国新兴的营地教育行业中营地导师的培养和专业成长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也希望营地教育能够真正的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
本书的写作逻辑如下:
本书以积极心理学作为撰写的基本理论指导进行整体架构。全书主体分为三篇。第一篇“走近营地教育”共包括三章内容。首先对营地教育做了基本介绍。营地教育是以团队生活为基础、以体验式学习为主要教育方式,以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为实践依据,由专业师资组织开展的促进青少年发展的各类素质教育活动。另外,从国内外的视角梳理了营地教育的历史发展、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营地教育发展的趋势。第二篇“发现积极青少年”包括六章内容,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阐述了青少年需要具备的乐观与希望、情商、积极自我、积极投入、心理韧性、领袖力等六种积极品质,给出了这些品质的基本含义,并以生动的案例呈现了具有这些积极品质青少年的行为表现。这些品质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营地导师需要意识到营地教育到底应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深知肩负的使命和责任。第三篇“营地导师的关键能力”是本书的核心,共包括八章内容,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结合营地教育的特点,首先阐述了营地导师的职责及其必须具备的基本伦理及基础理论知识,并进一步详细介绍了营地导师在营地课程研发及教学中应具有的沟通共情能力、场构建能力、积极反思能力、创新整合能力以及户外素养等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有别于学校教师,这些都是营地导师所需具备的独特能力。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在中国营地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只有具备这些核心能力的营地导师才能保障营地教育的质量。
本书注重专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图文并茂,并采用了大量的案例。本书试图给营地教育行业提供营地导师培养的基本知识与途径方向,同时,希望关注青少年教育的家长及教育界人士也可通过阅读本书初步了解营地教育。本书由王彩霞担任主编,并负责对全书进行整体章节规划;姚祝耶对全书内容进行了编排和统稿。王彩霞与王晓艳共同承担了第一篇第一、二、三章,第二篇第四章,第三篇第一章的撰写;王晓艳承担了第二篇第二章,第三篇第二、七章的撰写,此外还负责全书大部分章节的修订与完善;刘慧婷承担了第二篇第一、五章的撰写;杨文静承担了第三篇第四、六章的撰写;朱敏承担了第二篇第三章的撰写;陈美玲承担了第二篇第六章的撰写;高芳承担了第三篇第三章的撰写;康锦琳和马金库承担了第三篇第五章的撰写;刘小铭承担了第三篇第八章的撰写。
随着本书编写工作的进行,我意识到本书的写作充满着责任和挑战:所谓责任,是光和青春研发了基于积极心理学建立的营地导师培养模型,积累了在国内营地教育十多年深耕的本土化师资自培经验,又得到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积极天性研究中心提供的学术支持,是时候将营地导师的关键能力梳理出来,并提供给同行参考借鉴。而挑战,则是在翻阅了大量的营地教育书籍和文献后发现,营地教育虽然在国内已经兴起,但目前还没有一本关注营地教育导师专业成长的书籍。因此,撰写本书少有外界现成的文献和资料进行参考,几乎是从零做起,工作强度与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在此我要感谢光和青春的所有营地导师,正是他们在十多年的营地教育中全力投入、辛勤付出才有了本书的素材。特别感谢案例亲历者们无私奉献和提供,看到你们在营地中的成长,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感谢李智苗、王键、王金成、姜甜甜、林仙花等老师为本书案例提供做的工作。感谢马金库、于建平、王加华、张婧、刘冰等老师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提供的专业指导。本书写作中参考的文献已在书后列出,特此致谢。由于作者经验和学识有限,书中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王彩霞于北京
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