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地导师职业伦理原则
从哲学角度而言,关于伦理问题,以伊壁鸠鲁、穆勒(John Mill)为代表的功利论认为,一种行为有助于增进幸福,则为正确的;如果导致了与幸福相反的东西,则为错误的。这里说的幸福不仅仅涉及行为发出者本人,也涉及与其相关的他人。因此综合所有影响,达到“最大的善”,才是正确的。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德性论认为:伦理学的核心不是“我应该做什么”,而是“我应该成为一个具有何种品德的人”。
营地教育作为教育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导师的职业伦理以功利论和德性论为基础。从功利论的角度出发,营地导师是素质教育的践行者,所从事的是帮助孩子和家庭增进幸福的事业。所以营地导师的职业伦理,应以助人幸福为第一规则,其目的是助人幸福最大化。从德性论的角度出发,职业品德应贯彻营地导师的整个从业过程,通过导师自身的职业素养影响孩子发生积极改变。因此,营地导师职业伦理,探讨的是如何增进学员及学员家庭幸福,如何成为一个内心品德高尚的营地导师。针对营地导师的角色定位,其职业伦理包括教育情怀、任务目标、责任担当三个维度。
1.教育情怀
教育情怀意味着对教育的一种持久的、特殊的、难以割舍的感情,这种感情源自对教育发自内心的深沉的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好的老师,在教育修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品质,就是对孩子的依恋之情。这意味着无论世俗对孩子的评价如何,我们都应该把孩子当作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去爱、去尊重、去理解、去信任,相信自己、相信孩子。当孩子在与导师的关系中感受到无条件的爱、尊重、理解、信任时,就会在这段关系中唤醒懵懂、激励信念、培养志向、点燃希望。
小Q的改变
小Q是一名初二的学生。父母认为他身上有太多的缺点和问题,为了让他能够有所改变而把他送到营地。小Q的情绪很抵触,因为父母送他到营地的目的本身就意味着对他的否认。小Q喜欢上营地,是从一位导师在课程上一边拍着他的肩膀,一边很自然地喊出他的名字开始的。小Q在那一瞬间被感动了,觉得这样一位大咖级导师,居然能够清晰地记住自己的名字,简直太不可思议了。他的自我价值感瞬间在体内涌动,似乎有一种尘封已久的力量立刻爆发了出来。结营仪式上,小Q说,以前在学校每每受到批评,总觉得是老师在故意针对自己,从来没有反思过自身存在的问题。这次营地之行不仅让他重新找回了自信,也使他开始学习反思自己的种种过往。小Q决心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回到学校。
正是导师以深厚的教育情怀对小Q耐心、尊重以及一视同仁,唤醒了孩子尘封已久的自信,重新点燃了他的希望。
2.任务目标
在营地教育中,保护学员的人身安全、心理健康是营地导师的首要任务,遵循未成年人的发展规律、促进学员身心成长是营地导师的主要目标。一棵正在成长的树苗,需要科学精心的照料才能经得住大自然的各种考验,长大成材,孩子也是如此。未成年人的个人防护能力、心智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与成人相比,他们是脆弱的,需要保护。营地教育在保护学员身心安全及合法权益的基础上,要求营地导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遵循未成年人的发展规律,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以增强学员积极体验,最终促进学员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积极人格的养成。促进并不是简单粗暴地纠正,而是通过推动学员的积极品质和行为,减少消极行为的发生。
洋洋爱化妆
洋洋是一名正在读初三的女生,报名营地前,导师发现她的情绪一直很低落。营前会上,导师们针对洋洋的情况,研究制定专门的课程方案。导师们认为,某惊险性较大的课程可能不利于洋洋的情绪稳定。在征求洋洋本人和父母同意后,决定洋洋暂不参加这门课程。这门课程要求每名学员在服装道具上打扮得比较独特。虽然洋洋的心理状态不适合作为学员参与这门课程,但是为了满足孩子在营地伙伴中的归属感和价值感,避免她可能产生孤独落寞的情绪,导师安排她专门负责为小组的伙伴们化妆。本就喜欢化妆的洋洋大显身手,化的个性妆深得伙伴赞誉。课程开始后,洋洋开心地坐在场外的沙发上,一边吃茶歇一边听着会场内传出的音乐,和专门陪伴她的导师一起,想象着伙伴们带着自己给他们化的精致妆容勇敢挑战自我的样子,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洋洋的案例,体现了营地导师对每名学员高度负责的态度。一方面,针对洋洋的具体情况,提出暂不参加课程的专业建议,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鼓励她参与适合的部分课程环节,科学合理地增强了洋洋的积极体验,促进了她的个人成长。
3.责任担当
营地导师的职业活动不仅代表他的个人行为,也代表着企业和行业的形象,导师的职业活动会影响一个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生死存亡。
因此,自律审慎、维护企业信誉和行业发展环境是每一名从业导师必备的职业担当。导师应保持服务的专业水准,秉持学员至上的价值理念,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企业规章制度和导师职业伦理,共同创造营地教育行业的社会价值和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