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地导师的角色定位
营地教育在环境、理念、活动、组织形式等方面有诸多的创新,因此,相比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营地教育表现出很多不同。“营地导师”这一角色同家长以及学校教师比较起来,也具有不同的使命。营地导师在营地里到底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是暂时替代父母的“保姆”,还是教育工作者或者学员的朋友?事实上,营地导师的角色定位与营地教育核心理念、时代发展息息相关。从营地导师在营地中具体从事的工作来看,营地导师的角色主要表现为三种:引领者、成长教练、陪伴者。
1.引领者
随着营地教育的发展,各教育机构不断开发出多种多样的营地课程,从形式到内容都越来越丰富,不断向着精细化、专业化发展,涉及军事、科技、体育、艺术、人文、学习方法等多领域。可以说,每门营地课程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营地课程。因此,营地导师需要在专业性上对学员进行引领,按照每门课程特定的教育目标引领学员成长。所谓“专业性”主要表现在野外生活、运动技能、自然教育、人文教育等四大领域某一项内容上的专长。野外生活领域如拓展、露营、漂流等;运动技能领域如攀岩、雪地滑板、定向越野、山地自行车等;自然教育领域如自然观察、自然笔记、自然游戏等;人文教育领域如团队建设、剧本创作、亲子沟通等。营地导师只有具备专业知识,才能在专业上引领学员成长。
“风雨人生路”
营地课程“风雨人生路”的主题是信任和承担,学员在活动中分别扮演失明者和失语者。由失语者探路,带着失明者在户外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路线进行探险。探险结束后回到室内,导师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引导学员将探险经历中的感受移情到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再通过小组的集体分享加深学员对于信任和承担的理解。整个课程中,既有深度的户外体验,又有体验后的反思和分享,促使学员对亲子关系产生更多的思考。
为什么会设计这样的体验课程?其实,在面对亲子关系的时候,说教往往是没有意义的,有时强硬的说教只会引发孩子的抵抗。而让孩子和父母通过体验产生共情是能够促进彼此更好理解对方的方法。在体验的过程中,导师通过精心设计,一步步引导学员反思过往亲子关系中的不和谐经历、感受亲子关系应该的样子,更好地引领学员的成长。
2.成长教练
成长教练意味着营地导师要懂得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孩子成长。作为教练,在学员需要的时候,要能够提供辅助,甚至还要“推他一把”。比如,有的学员不够勇敢,很难自己走出舒适区。此时,需要营地导师对其进行及时的推动和鼓励。这种及时的“推一把”,能够帮助部分敏感脆弱的学员成功突破自己,在突破中获得更多的自信。同时,导师也要像一面镜子一样,帮助学员看到自己的盲区,挖掘自己的潜能,达成自己的目标。
营地导师带给孩子的,往往不是学科的知识,而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感到无助时的安慰与沮丧时的鼓励。遇到各种成长的困惑时,学员在与营地导师及伙伴的分享与讨论中领悟如何自处,感悟成长的变化。
3.陪伴者
营地中的大多数时间里,营地导师都在和学员一起生活、一起参加课程与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但是很多学员都能和导师建立起深厚的情谊。因为这种“一起战斗过”的情感,让学员对营地导师多了一份信任,也使得学员更愿意和导师分享自己的心里话。在学员需要支持的时候,营地导师也容易成为支持他们的重要力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故事,一个孩子只有被倾听,才可能被理解。尤其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被更多地听见。当孩子把心里话讲出来,把郁积在心的许多情绪发泄出来,心里才会舒坦。而孩子愿意倾诉的前提就是信任和安全感。要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需要营地导师尊重学员、理解学员,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员释放自己的情绪。
陪你一起成长
Him该上初二了,但他却因不堪忍受校园暴力而退学,与父母的关系也不好。家长对Him这样的状态很焦虑。同时,这也不是Him自己想要的状态,他也很希望能够改变。夏天老师一直都是Him非常喜欢和信任的营地导师。夏天了解到Him的情况后,主动和家长联系,专程从北京飞往杭州,陪伴了Him几天。到杭州以后,夏天就住进Him家里,和他同吃同住,陪他出去玩,但从不提起Him在学校受到的伤害以及和爸爸妈妈的冲突。
就这样过了三天,Him感觉自己的状态好了一些,想要跟着夏天老师参加营地活动。那场活动中,他勇敢地分享了自己在学校遭遇欺凌的经历,那些他从未说起过的伤害。下台后,Him放声大哭,抽泣不止。夏天抱住了他,紧紧拥着他的背,告诉他:“Him,你可以成为一个更有力量的人。”
从营地回来以后,Him的状态越来越好,他去一所新学校复学了。后来还参加了更多的营地活动,并崭露头角;暑假还到山区小学去支教,把他自己擅长的科目教给那些需要的农村留守小伙伴。Him的成长是一个寻找勇气和信心的过程。在营地导师的陪伴中,Him从校园暴力的伤害中走出来,成为发光发热去帮助别人的人。
陪伴意味着要在困难时提供支持,在焦虑时疏解情绪,在无力时输送能量。当学员面对各种挑战的时候,要鼓励他们克服困难、迎接挑战,让他们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步入成长区。Him的蜕变,让我们看到了营地导师的陪伴给他带来的温暖,他也将这份温暖转化为成长的勇气和信心,再传递给他人。正如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所说:好的教育能够帮助人更好成长。而好的营地导师就是要让孩子找到成长的勇气和信心,让他们施展自己的潜能,建设合适的自我期待。营地导师并非要替代学校教师或者家长,而是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起到补偿作用,营地导师需要和学校教师、家长联动起来,促进青少年的成长。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对营地导师的定义中过分强调了实体的营地环境,事实上,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营地导师的工作战线已经大大拉长,部分课程内容或者活动已经前置或者后置到网络,一些活动已经细化到日常之中。就光和青春来说,有利用周末半天时间的亲子课程“彩虹周末”,有线上社交课“阿拉灯宝藏少年”,营地中结识的伙伴也常常进行线上线下的话题讨论、交流聚会等。有的学员从小学就开始参加营地活动,一直到高中,让营地教育从头到尾地陪伴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的时光。有的学员甚至上了大学后还成为营地课程研发者,为营地的发展升级出谋划策。对于这些学员来说,营地导师的陪伴已经成为一种全景式的成长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