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和同情的区别
热心妈妈暖心爸爸
花花向父母倾诉自己最近在学校里和同学交往时遇到的困境。花花还没说完,妈妈先抹起了眼泪,越哭越大声。她哽咽着说:“怎么会这样,我可怜的小乖乖!你怎么不告诉老师,让他帮帮你呢?”妈妈哭泣的时候,爸爸静静地坐在旁边聆听,他偶尔拍拍花花的背,轻轻抚摸花花的手,轻声安慰花花说:“我能理解你,在学校里不能交到好朋友让你感到很沮丧,我会在一旁支持你。如果你愿意的话,我们可以一起来探讨一下怎么交朋友这件事。”
如果你是花花,你更愿意和谁接着聊下去呢?案例中爸爸妈妈的表现呈现了什么是共情,什么是同情。常常会有人把共情和同情(sympathy)这两个看似相近、实则不同的词语混为一谈。事实上,在心理学研究中,共情与同情的关系的确比较复杂。塔尼亚·辛格(Tania Singer)提出,共情和同情应该被看作两种不同的行为,主要原因在于,这两个过程激活的是不同的神经细胞和脑区。南希·艾森伯格(Nancy Eisenberg)等曾这样描述共情和同情:共情是对一系列情绪的替代性体验,而同情则是体会他人的不幸或关注他人的幸福。具体来说,共情与同情有以下三点不同之处:
1.共情是从对方角度出发,同情是从自己角度出发
共情和同情带给人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以前面的案例来说,妈妈的情绪反应就是从自己出发,当听到自己的孩子遇到挫折时,她感到非常难过。而爸爸则在整个过程中,全身心地聆听女儿的讲述,对她的感受表示理解,以及表示可以提供支持,可以一起探讨如何解决问题。共情是你真正地进入对方内心,感受到对方的感受,明白他的痛处。这会让对方感觉到他真正被理解,似乎你就是他,你就是他的镜子,他能够在你的身上看到自己的情绪。共情的结果是对方感到被理解,他的情绪也会随之得到释放。
2.共情是我与你感同身受,同情是我懂你的感受
共情要做到感同身受的前提是对对方立场和处境有充分的了解,而同情是以自身经验和感情为中心。共情是告诉对方:我对你的处境感同身受,我知道这对你很艰难。同情是:我懂你的感受,我觉得你很可怜。“共情”是——我掉进了井里,黑漆漆一片,正当我害怕无助之时,却发现,原来你也在这里!而“同情”则是——嘿,你在下面很难受吧!当营地导师和学员产生共情的时候,会让学员感觉被尊重、被接纳和理解。而如果仅仅是同情,会让对方仍然处在无力之中。
3.共情不评判,同情给意见
同情者会劝导对方乐观,或者很热心地为对方提供解决方案;而共情者会陪着对方,接纳并理解他的情绪。上文案例中的妈妈说“你怎么不告诉老师”,这就是在给出建议。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对于他人倾诉的困境回应“没关系的,乐观一点”等,这些语句都是从同情的角度出发。而共情则是你要接纳对方的情绪,你感受着他的感受,你理解他的需求,就可以不评判地听他说经历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