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地导师为什么要具备共情能力
1.共情是建立关系的基础
共情是一种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理解他人感情、想法、需求以及行动的能力。同时,共情也是重要的沟通交流能力,缺乏共情的人一般难以与他人进行有效顺畅的交流,人际交往会受到阻碍。与学校教师不同,营地导师与学员间建立的关系主要是情感链接。共情意味着理解与尊重。面对青春期孩子的各种言行,只有共情,我们才能理解他们,也只有理解才能做到真正的接纳。如果没有共情,我们就无法建立有意义的链接,人与人之间就像是一座座孤岛,彼此之间没有可以相互抵达的桥梁。因此对于营地导师来说,共情是他们和学员之间建立联系的通路,高共情能力可以更快更准确地帮助导师和学员建立高质量的情感关系。
2.共情可助力洞察学员的内心
在营地中我们想要更多地了解孩子,除了从他们的父母或者同学那里去了解他们,更直接、更重要的是要去接触这个孩子本身,去看到他表面行为背后,他的内心有什么样的需求。就像我国教育学家李政涛所说: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这需要营地导师具备高共情能力。
一次温暖的谈话
一场营地活动中,孩子们被分为几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王”。在一个团队竞赛项目中,小米国的几个公民失误导致了小米国整体表现不好,排名比较靠后。小米国的国王沙滩得知排名后情绪非常低落,独自一人坐在角落里。老师没有马上找他谈话,而是先让他自己待一会儿。课程结束后,老师像往常一样叫沙滩过来帮忙收拾课程道具。沙滩只是默默地收拾,没有像平时一样爱说话。老师问沙滩:“是在自责吗?”他停下了收拾东西的动作,看着老师点了点头。老师说:“你想要让团队变得更有凝聚力、更积极、更优秀对吗?我看到你在开始之前就带队认真练习了,作为国王你很负责、很认真,已经很棒了。”沙滩说:“可我们还是没有得到第一,就说明我是失败的。”
这时候,老师意识到,沙滩定义的成功就是一定要拿到第一。老师问他:“如果说得到第一是成功,那成功了你能得到什么呢?”沙滩说:“可以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还有爸爸妈妈的认可。”老师又问他说:“那你现在得到了吗?”其实,在竞赛结束后,失误的几个公民就找到沙滩,跟他道歉说自己没有做好,大家还赞赏了他,说他很照顾大家,训练也很认真。听到老师说的,沙滩恍然大悟:“老师,我懂了,是我自己不认可自己。”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营地导师先是通过共情觉察到了沙滩的内心,再通过逻辑推理逐步引导他发现自己的问题。加强导师共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导师对学员心理状态的认知,能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学员的心理需求,减轻学员的心理压力,促使学员在营地中得到更强的支持,得到更多的成长。导师具备较高的共情能力,也会促进学员的情绪体验能力提升,促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3.共情有助于营地课程的研发与教学
营地课程中不仅有理论课,更重要的是配合理论的情景体验式成长课程。情景体验式教育更看重学员的感受,让学员在感受中觉察和探索,发现自己成长的阻碍和突破点。因此课程实施的时候,需要营地导师和学员的感受高度同频。这就意味着在课程研发中需要研发人员运用共情能力设计学员与导师更易于感同身受的课程。
“亲爱的”开场主持词
我邀请你,在此时此刻用心地看着你面前的孩子。亲爱的爸爸妈妈,我知道,我知道这个孩子他曾经无数次地让你失望,他甚至无数次地让你难过,他没有成为你心目当中的骄傲,他不是那么一个优秀而完美的孩子。可是,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告诉你的是,他是第一次做孩子,他并不知道你想要的孩子到底是怎样的。因此,他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尽自己的全力去做到他能做到的最好。
“亲爱的”是一堂亲子同修课。在这堂课中,导师需要及时感知作为孩子或者作为父母在此刻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与他们当下的感情链接,准确地调整课程的节奏和力度,只有这样,才会具有感染力,才能让学员融入课程,达到更好的效果。导师需要深入学员的内心,真切地感知他们彼此在经历着什么,就像这一段开场词不仅说出了爸爸妈妈的心声、对孩子的期待,也说出了孩子的委屈。这样从两个角度来进行共情,能够让这种亲子共修的课程更有温度。它没有偏向哪一方,而是真切地理解每一方的情绪和感受。这样的课程内容,能够让导师和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彼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产生深切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