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商青少年的培养

三、高情商青少年的培养

1.情商可通过后天培养

英国有一项持续50年的情商研究:研究人员调查了一群孩子,从他们的婴儿期、童年期一直追踪到成年。研究发现,那些在早年表现出高情商的孩子,成年后往往更容易拥有成功的事业以及幸福的生活,即情商跟人未来的成功与幸福正相关。

有人认为情商是先天的,有些人情商高,天生就乐观积极;而有些人天生就自卑敏感,暴躁易怒,情商不足。其实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青春期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儿童的身心都在发生迅速和明显的变化。从儿童的发展来说,在儿童早期,情商能力是波动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波动性会降低,稳定性逐渐增强。这意味着,情商发展的关键时期是青少年时期,在这一阶段,通过有效的教育干预和系统的学习,可以促进孩子情商的发展。2007年9月,英国宣布将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学里开设“社会与情商”的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公平竞争、尊重他人和各种礼貌,鼓励教师学生们言传身教如何冷静处理发怒和挫败等问题。该课还教授公平竞争规则以及处理日常压力和负面情绪的方法等。比如,通过阅读有关“心爱的玩具丢失”“宠物死亡及亲人过世”等方面内容的书籍,让孩子们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失去、正确认识死亡等。“社会与情商”课程被认为有助于防止儿童变成“少年粗人”。

佩里研究

“佩里学前教育研究”(Perry Preschool Program Study,简称“佩里研究”)是情商干预成功的一个非常好的例证。“佩里研究”是美国最早启动也是最知名的幼儿教育长期效果研究项目。这个项目选取了智商处于85分以下的儿童,对他们进行情商干预,比如教孩子们如何与别人友好相处;教师每周开展家访活动,与父母讨论孩子的发展、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专门设计一些活动改善亲子关系。项目进行了实验组与控制组之间的对比研究和持续的跟踪研究,一直追踪到40岁。研究发现,情商干预极大地提升了参与项目的实验组孩子的情商能力,实验组学生比控制组的同龄人身体更加健康、更善于社交、收入更高。项目研究人员詹姆斯·赫克曼(James Heckman)和加内什·卡帕库拉(Ganesh Karapakula)发布的研究《佩里学前教育项目的代内和代际效应》(Intergenerational and Intragenerational Externalities of the Perry Preschool Project)甚至还发现,这种影响延伸到了他们的孩子:实验组学生的子女,在学校里更遵守纪律、校外犯罪率较低,并且在长大后接受高等教育、从事体面职业的概率也更高。

类似的研究还有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南希·艾森博格(Nancy Eisenberg)和同事进行的一项为期17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在4—5岁表现出较多自主分享行为的孩子,在整个儿童期、青春期中乐于助人,更多为别人着想的孩子,他们的人际关系也会比较好。这些研究说明,情商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2.如何培养青少年的情商

一般来说,高情商的孩子能拥有稳定的情绪,不容易暴怒和生气,即使有短暂的负面情绪也能更好地调整。他们也常常拥有较好的同理心以及理解他人的能力,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同和好感。另外,高情商的孩子意志力较强,抗挫折能力较强,遇到嘲讽或失败也能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在营地课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活动培养他们的情商,达到提升其社交能力的目的。以下是营地中帮助孩子进行情商训练的小技巧。

(1)多给予他人积极的肯定

营地教育中的学员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学校,甚至不同城市,他们有各自的品性,语言表达的方式也不一样。在课程中,可以专门设置一些环节教孩子如何表达。比如,在团队活动中,需要告诉孩子,当团队成员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去鼓励和肯定同伴。营地的多个环节都可以鼓励孩子这样肯定他人,当孩子把这样的习惯带到日常生活的时候,会帮助他们在学校和家庭中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

(2)引导孩子正确表达负性情绪

在营地活动中,当孩子们在一些事情上产生负性情绪的时候,营地导师可以替代父母,和孩子主动谈论“情绪”这一话题,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表达情绪。当孩子学会觉察自己的负性情绪并学会以正确的方式去表达的时候,他们能更容易地从中摆脱,也能够更好地解决负性情绪带来的问题。

(3)引导孩子尊重不同

在营地活动中,需要引导孩子们拥有平等待人的意识。很多时候,青春期的孩子在校园生活中遭遇的欺凌和暴力等,正是来源于孩子们不懂得尊重差异。有时在营地中,学员之间也可能会存在偏见甚至冲突,因此,需要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员学会尊重他人。偏见与歧视可能和各自的经历或者背景有关,但是,每个人的认知都来源于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尊重别人和自己的不同,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当作唯一,具备同理心、理解他人的观点,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