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希望的培养

三、青少年希望的培养

勇往直前的Joker国王

游学营地“志行天下”曾有一位高一的男生,名叫Joker。在营地中他顺利地当上了国王。在长达36小时的饥饿游戏中,他遭遇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刚当上国王的他一心想要带着组员拿到冠军,可是在行动的过程中,他发现,虽然小组每次都按时完成了既定的任务,但收益却只能满足小组成员的温饱问题,根本没有拿第一的可能性。那时候他非常沮丧,感觉大奖离自己越来越遥远。调整了情绪之后,他召集小组成员共同讨论现状。看到大家积极讨论的状态,他又看到了希望。于是,小组重新制定方案,不仅节流,同时还去开发新的资源,和老师斗智斗勇为小组争取福利。最终Joker的团队成为饥饿游戏中吃得最饱、得分最高的团队,夺下了来之不易的冠军。

饥饿游戏中共同分享食物的孩子们

Joker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仍坚守自己的目标,并且为这个目标努力,最终成功。为了更好地诠释Joker这一案例,我们引入“希望系统”这一概念对其做深入分析。

希望系统包括动力思维(agency thinking),即一种目标指向性的能量(goal-directed energy)和路径思维(pathway thinking),即用来达到目标的计划和途径,并与目标行为及结果价值体系高度相关、互为因果。

希望系统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一个人对目标足够重视的时候,他就会在行动过程中不断地追求目标。渐渐地,他会形成以因果认知为主的动力思维和以途径经验为主的路径思维。Joker最开始想要拿到冠军,这是他的目标。刚开始他运用老师给出的途径去行动的时候,对结果进行了预判,发现之前的方式并不能帮助自己团队拿到冠军,这时候他产生了沮丧的情绪。消极情绪会影响他的行动和思维方式,使得他无法正常行动,停滞不前。而此时团队的伙伴并没有因为他的沮丧而放弃目标,当他发现队友依然没有放弃的时候,群体提供的动力思维重新带动了Joker对目标的动力,从而影响了他的结果价值体系,也就是对短期内获得的结果的预估。当结果价值体系被注入动力时,整个希望系统又运转起来。

可见,动力思维首先开始对目标和现状重新进行评估,这种评估为个人带来新的路径思维。在后续行动的过程中,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不断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直到最终达到目标。达到目标后,成就感就会重新返回,来修正先前比较容易沮丧和放弃的结果价值体系。结果价值体系的沉淀,就是个人对于自己能否胜任一件事情的自信的积累。也就是说,在行动的过程中,每一次的胜利结果都会让一个人拥有很高的胜任感和成就感,这些感受的积累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内在动力,推动下一步的目标和行动。

在整个希望系统中,我们能看到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都非常重要。那我们应该如何在生活中激活青少年的希望系统呢?

1.明确目标

目标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可行的目标,例如“我一定要努力在这次比赛中成为冠军”;另一种是试图阻止既定结果的目标,也就是回避型目标,比如“我努力学习就是为了不让我妈妈失望”。高希望者的目标多为积极可行的目标,从自己能做的事情出发,就像Joker那样,他选择的目标是当下可以行动的目标;而低希望者多为回避型目标,更多以“他我”为中心。目标取决于个体的自我定义,进而决定了个体对目标投入的努力程度。

青少年确定的目标首先必须是自己想要的。只有当目标是自己想要的,才能具备足够的价值来占据他们的思维意识。否则,他们无法在大脑中形成动力思维,也就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在现实中我们能看到很多缺乏学习动力的孩子,每天写作业拖拖拉拉,父母不催就不写。这是因为他们大多将学习目标认为是父母的目标,而自己学习的行为只是为了完成父母想要达到的结果。这种以他人为中心的回避型目标自然无法带来很好的学习动力。

其次,目标需清晰具体。高希望者的目标清晰且具体,而低希望者的目标则比较模糊。这是因为低希望者将希望看作是一个“一次性的整体目标”,而高希望者则会根据现状制定当前的目标,并将目标划分为更小的可实现且操作性强的小目标,这称为“小步子技术”。

十三妹徒步

在一场营地中,有项活动需要徒步16公里。11岁的十三妹体格纤细,在烈日炎炎下让她完成这样的目标难度非常大。可她有自己的方法:将16公里的路程分为4个阶段,又与老师详细地研究,在每个阶段设立了自己的“小站点”,确保每个小站点自己都能够完成。她在徒步的过程中,一直保持很好的状态,最终到达了终点。

徒步中的十三妹

她在课后分享中说:“我不去想那个看似遥不可及的16公里,我脑海里只有每一个小站点。每到一个站点我都告诉自己:最美的风景就在下一站,这一站很快就能完成,坚持!加油!这样想我就不觉得太累,16公里也就完成了。”

十三妹的徒步目标制订就是“小步子技术”的直接使用。要培养青少年学会将大目标分解成为小目标各个击破,最终实现大目标。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提高目标的成功率,并且防止出现因为目标太大而导致的情绪问题。

最后,要制订难度适中的目标。目标通常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百分之百会成功的目标对于青少年而言不需要希望,因此这种目标也不能称之为目标。青少年处于自我探索的阶段,目标的制订不仅关系到他们的经验,也会影响其希望水平的高低。难度太大又没有试错机会的目标,只会破坏青少年对于目标达成的成就感,很容易使其形成一种低价值感的自我认知,认为自己什么都干不好,从而引发情绪低落、自主性降低等问题。因此,制订难度适中的目标,更容易塑造希望系统。换言之,要激发青少年的探索精神和持续动力,需要这样的目标:有一定难度,但在经过一定的努力后可以实现,同时拥有试错的机会。

2.学会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希望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路径思维。路径思维是以目标为基础的一种思维方式,当目标产生之后,大脑会本能地对目标实现的路径进行设计。比如,当你想回家的时候,大脑会自动开始运转:是坐网约车,骑自行车,坐公交车还是乘地铁?当你打算坐网约车回家却发现因为下雨约不到车的时候,大脑会立刻帮我们寻找其他的解决方案。当你有多种方式回家的时候,你不太容易感受到负面情绪。当你的某种解决方案行不通时,就容易出现负面情绪。若你试遍了所有的方式都无法回家,你会感到非常沮丧和难过。

青少年相较于成年人来说,更容易学习新的思维方式,容易形成多元的解决问题的路径;但是由于经验的缺乏,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不会变通地只使用较为单一的应对方式。因此,青少年需要通过多种体验方式去学习更多的方法。

佩恩的挑战

在一场营地的结业任务中,佩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需要带领小组成员共同找到一份工作,赚取当天的午饭钱。他们走进第一家店就遇到了一个态度强硬的老板:“我们这里不需要小孩子!你们又干不了活,还要拿工资,我肯定是不要的。”听到老板这么说,佩恩他们很生气,扭头就走。于是他们又去第二家店找工作。他们连续找了六家店,老板们不是拒接他们,就是不想付工资。

这个时候他们听到了老师的通报,已经有两个小组找到了工作,并且开始投入工作了。佩恩开始思考: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于是他召集小组的伙伴一起共同讨论分析前面走过的六家店。大家发现在和几位老板沟通的过程中,伙伴们并没有将找工作的目的阐述清楚,也并没有表达自己的价值,态度也不够诚恳。反思了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后,小组迅速调整战略,以两人为一队,共3队,每队都代表本组全部6人分头行动。并且约定每一次失败之后,同队的两人要快速进行总结分析,寻找突破口。

很快,在经历了几次失败之后,佩恩小组就在一家汽车保养店找到了打扫店面以及洗车的工作,并且如火如荼地干了起来。

正在努力工作的佩恩小组

在这次任务结束之后,佩恩分享道:“原来不是别人拒绝了我,而是我自己主动放弃了机会。只要我们不放弃,积极寻找新的方法,不断地反思、总结、再行动,机会就来了。”

佩恩小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选择了多种实现目标的方法(路径思维)。他们调整了情绪,再次确认了目标(努力完成任务)。他们对于过去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去分析失败的原因,运用总结的经验进行行动调整。在不断寻找方法的过程中,他们最终成功了。

对于青少年来说,学习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培养路径思维非常好的方式,当青少年们认为遇到困难并不可怕,总会有方法的时候,他们的希望感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也会产生与之匹配的行为。当再次遇到困难的时候,青少年们就不容易被打倒。这对于他们未来的人生也将具有非凡的意义。

3.拥有坚定的信念

高希望者不仅善于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还拥有一种持之以恒的动力思维。动力思维是一种精神力量,它可以激发一个人积极思考的动力,同时也能够安抚因为压力、挫败而产生的负面情绪。

培养青少年的动力思维,可以帮助他思考如何能够达到目标,并且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拥有毅力。高希望的青少年会表现出具有动力的自我谈话,如“我一定能做这件事情”“我一定会成功”等。这样的孩子更容易有具体的行动,也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低希望的青少年往往更容易陷入“我做不好”“这件事太难了,我做不到”的自我对话中,他们容易陷入情绪消极、行动迟缓甚至不行动、自我价值感很低的恶性循环中。

青少年的动力思维不是靠说教或者强行灌输得来的,而是靠自身内在的成长动力自然引发的。青少年需要经历更多的事情、看到更多种内在的可能性,才能激发这种内在的成长动力。这样有助于青少年发展为高希望者,让他们有能力面对未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

本章要点

1.希望与乐观是青少年的重要心理资本。“希望”为青少年提供信念基础,以及相应的行动力量。“乐观”则有助于青少年在面对应激事件的时候调整自己。

2.培养乐观的解释风格,需要学会正确地思考实际问题,打破人格化归因的枷锁,懂得反驳悲观。

3.激活青少年的希望系统,需要明确目标,学会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拥有坚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