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创新整合能力的方法

三、提升创新整合能力的方法

在营地教育中,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创新整合建立在导师个体的基础知识理论和充分的实践与思考中。但正如这个词本身的意义一样,如何创新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具备创新整合能力。哈佛大学商学院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教授和他的同事通过八年的调查研究了创新者职业生涯中最有价值的创新性构想的产生过程。他们在《创新者的基因》一书中,总结出五项有利于创新的能力:联想、发问、观察、实验、建立人脉。

联想能力是能够把旁人认为不相关的领域、问题和想法联系起来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基础其实来源于创新者的经验及其储存的知识,尤其是当创新者具备跨学科和跨领域的知识时,容易激发新奇的想法。要在营地教育中有所创新,营地教师本身必须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个体拥有的知识越多,用来组成创意的元素也就越多。从个体的知识深度来说,知识不应该是零散的,所有的知识都应该存在于知识体系中,并和其他知识产生关联。只有这样,个体才会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洞察,知识才能真正有用。就像玩积木一样,让这些积木之间彼此连接和自由组合,就能产生无数新造型。

发问能力则是一种质疑、批判、反思的能力。我们需要去思考:已有的知识就没有错误吗?已有的东西就不能改进吗?向权威学习的同时,就不能否定权威、超越权威吗?这个质疑的过程,往往会激发新的见解、新的可能性和新的方向。在营地教育中,如何让课程不断与时俱进,这需要营地导师具备发问能力。导师要能够时时反思并质疑如何将课程与学员的需求进行匹配,让课程在营地和学员的互动中不断升级。同时,这个反思与质疑的过程还特别需要运用联想能力把自己过去已有的经验和孩子们的经验,以及营地现场结合起来,找到彼此之间的关联。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可以让孩子们在营地中有更多的收获。

观察能力是一种善于发现细节的能力。我们生活的世界远非完美,科学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又不断产生新问题和新需求。问题背后其实隐藏着需求,而需求的背后是机会。可以说,观察并发现问题是创新中关键的一步。例如,1944年,美国人埃德温·兰德(Edwin Land)三岁的女儿在爸爸去冲洗照片的时候抱怨,为什么要等上一周才能拿到照片呢?兰德意识到这是个问题,后来,他成为即时摄影的发明者、宝丽来公司创始人。又如,2007年秋,罗德岛设计学院的两个毕业生布莱恩·切斯基(Brian Chesky)和乔·格比亚(Joe Gebbia)发现,在旅游旺季的时候,旅店都是客满的,来了客人也没有多余的房间,但是当地的居民却有大量的空余房间可以利用,所以爱彼迎(Airbnb)诞生了。宝丽来和爱彼迎的诞生都是来源于创始人对问题的观察发现。在营地教育中,导师需要关注营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细节,比如注意学员在营地中的行为表现和情绪变化,从细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实验能力是一种敢于尝试和行动的能力。创新意味着从无到有地产生新事物,它往往源于一个想法,而这个想法的实现或许是一条坎坷的道路。行动力强、敢于不断尝试是创新最直接的体现,是接近成功的方法路径。

建立人脉的能力其实就是交际能力。个体的学识、专业背景、经验毕竟有限,创新者很难完全依靠自己做成某件事情。但是,当一群人相互分享不同的观点时,就会激发创新的产生。由于营地教育涉及面广泛,需要多种学科的人才共同参与。因此,对营地导师个体来说,如果能够从不同专业背景的人那里吸取到更多的知识,会更有利于他们研发出优秀的课程,也能助力导师个体的职业发展。

你真的无法吗?

对很多人来说,其实生命中许多挑战是可以完成但却未敢去尝试的。尤其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的生活中面临很多挑战,但有时候会因为各种因素的限制而不敢去迎接挑战。那么,如何激发青少年的斗志,让他们敢于突破自我呢?如果仅仅是告诉孩子们,“你们要勇敢去挑战,你们要突破自己”,类似这样的说教,能够起到的作用很小。某种程度上,还可能让这些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反感,因为在家庭、学校中,他们已经听到太多这样的语言。那么我们能不能让孩子们自己喊出来呢?让他们自己喊出无法突破的事情,让他们分享自己认为不能突破的原因,并和团队一起分析是否真的无法突破、怎样才能突破。于是,“我无法”课程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课程开始,通过音乐及故事的带入,召唤孩子们回顾自己的生活、学习历程,激发曾经埋藏在他们心底的梦想和愿望。整个课程,从“我无法”到“我不要”,再到“我一定要”,先让孩子逐步明确自己内心无法达到的目标,再通过营地导师的引导,激发他们内在的动力和激情,让孩子们获得突破自己内心脆弱、战胜恐惧的信心,并进行一定的释放。

“我无法”课程现场

“我无法”和“我不要”的背后隐藏着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隐藏着后续“我一定要”的斗志。课程的设计缘起于对如何激发青少年斗志的疑问,与情景体验的方法相结合,通过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共同研讨,通过一次次的试验,最终设计出“无法”——“不要”——“一定要”层层递进的课程,激发出孩子的昂扬斗志。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工作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教师工作的对象——儿童经常在变化中,他们的每一天永远是新的。因此,教师不可能采用一成不变的方法来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作为一种创新教育,营地教育本身也是一种培养孩子们创新能力的教育方式。在大自然与模拟现实中,孩子们通过团队合作等方式能够体验到和学校不一样的教育。在这种体验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和表达力得到极大的发展。这也正是教育的目的——满足孩子的发展需求,针对孩子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其提供更合适的环境,用恰当的方式去协助孩子成长。

关注每一个孩子,认识和发掘每一个孩子独特的禀赋,使得学习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和学校,学生不必削足适履、服从统一的计划和标准。这是营地教育一直希望看到并试图努力实现的教育图景。为不断接近这一图景,需要营地导师充分发挥创新整合能力,不断总结经验,开发出学校教育难以满足的、具有营地独特性的新课程。

本章要点

1.由于营地教育本身没有成熟的模式可借鉴,目前也没有成熟的营地导师培养体系,所以营地导师更需要创新整合能力。

2.营地导师需要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整合。

3.联想、发问、观察、实验、建立人脉是有利于创新的五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