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地导师为什么需要创新整合能力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的领域,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即使是学校教育中也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而对于营地教育来说,由于以下两点原因,更加需要导师勇于创新、长于整合。
1.营地教育本身没有成熟的模式可借鉴
随着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日益发达,这引发了国家、社会、地区等对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的大量需求,提高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经过长期的发展,学校教育逐渐建构了比较明确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目标等。
和传统的学校教育相比,营地教育更强调体验和实践。近些年,营地教育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营地教育不是简单的旅行,而是以团队生活的形式,将教育、娱乐、体验、创造、发现等融合起来,让每一个学员得到身心成长。在营地的课程中,导师通过设计的各种活动,给孩子发现自己和展示自己的机会。这种体验式和探索式的学习,会让孩子对自己和世界有更多的认识。这点恰恰弥补了传统教育的短板。但是营地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并没有固定而成熟的模式可资借鉴。换言之,从教育创新的角度来说,营地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创新。导师面对营地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等方面与传统学校教育的区别,特别需要具备创新整合能力。这就需要他们在发展中逐步确立明确的教育目标,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促进学生将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深度融合。
2.营地导师目前没有成熟的培养体系
从国家已有的相关专业目录来看,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9年增补专业》文件中,在旅游大类里增设了“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这个专业主要是面向旅行社、旅游景区等机构与单位开展研学旅行的新需求而设立。其目标希望能够培养“从事研学旅行项目开发运营、策划咨询、线路设计、课程开发等运营、管理及服务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从新专业的设立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兴的职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要形成一个成熟的专业并非一蹴而就。尤其是现代社会,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加强,对跨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营地导师这一职业,需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人类学、表演学等跨学科专业知识。目前,没有哪一个专业能够非常好地匹配营地导师的职责。这使得与其他已经有成熟培养方案的职业相比,营地导师的培养非常艰难。对于有志成为营地导师的个体来说,需要他们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在已有的专业背景之上,能够对跨学科知识进行学习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