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三大口误
汉人是“炎黄子孙”的说法,开始于汉代。汉高帝刘邦编造了赤帝(炎帝)子斩白帝子的故事,目的是为以汉代秦制造舆论。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在行军途中祭拜了黄帝冢,从而使历代皇帝祭拜黄帝陵成为惯例。王莽代汉自立时,也自称是黄帝之后,并声称姚、妫、陈、田、王姓都属于黄帝后裔。而真正把黄帝确立为华夏始祖的,则是史学家司马迁。翻开《史记》,第一位进入我们视线的人物就是黄帝。在他笔下,不仅尧、舜、禹、商汤、周文王是黄帝子孙,而且秦、晋、卫、宋、陈、郑、楚、吴、越等诸侯也出自黄帝一系,甚至连匈奴、闽越等蛮夷部落原来也是黄帝苗裔。他坚持大一统的历史观和民族观,将黄帝民族共祖的地位典籍化,上承“百家杂语”,下启二十四史,对于国人自称“黄帝子孙”起了关键性作用。
然而,在汉代,“黄帝子孙”一词主要是指圣贤明君,并未泛指平民百姓。之后的历代中原统治者,几乎无一例外地自称是炎黄之后,宋王朝尊奉炎帝为感生帝,就连与宋对峙的辽国皇帝也自称炎帝后裔。契丹人究竟是不是黄帝之后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这正是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汉代之后,虽然炎黄二帝备受尊崇,但“炎黄子孙”“黄帝子孙”等词语却隐而不显,很少使用。究其原因,大概与古代中国是王朝国家而非民族国家,国人的民族意识较淡,对炎黄二帝尊崇的文化性大于血缘性,“炎黄子孙”一词的指代范围较小等因素有关。
但是,到了近代,清朝治国无方,世界列强肆意侵吞与凌辱中国,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长期蛰伏不显的“炎黄子孙”等称谓如同井喷一样涌现出来,频频见诸书刊报纸,成为广泛使用的流行词语。改良派认为“中国皆黄帝子孙”,其中满洲贵族盛昱大声疾呼:“起我黄帝胄,驱彼白种贱,大破旗汉界,谋生皆自便。”而革命派则认为“炎黄之裔,厥惟汉族”,从而促进了反清革命的兴起与胜利。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以“五族共和”取代了“驱除鞑虏”,“炎黄子孙”也由汉人的同义语转变为中国人的代名词。
在1985年中国央视春晚上,来自台湾的作曲家侯德健,用一首《龙的传人》沸腾了亿万观众的热血,也紧紧抓住了世界各地华人的心:“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就叫长江;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巨龙脚底下我成长,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
亲眼所见的不见得是真,譬如魔术;约定俗成的不见得科学,譬如这首歌中关于中国人的表述。我以为,我们必须纠正长期以来形成的三大口误。
第一,中国人全都是“龙的传人”吗?龙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神化的形象,是汉族最古老的氏族图腾之一。远古时期黄河、汉水流域和太平洋沿岸的人们,因为饱受水患的困扰,所以就创造了一个集龟眼、鹿角、牛嘴、狗鼻、鲶须、狮鬃、蛇尾、鱼鳞、鹰爪于一身,能呼风唤雨、法力无边的偶像——龙,对其膜拜,祈求平安,并将其奉为图腾,这才有了汉人是“龙的传人”的习惯说法。但如果把“龙的传人”作为中国人的代称,泛指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全体成员就不恰当了。因为其他少数民族也有自身的图腾,如蒙古族的苍狼、土家族的白虎、苗族的龙牛、白族的金鸡、藏族的猕猴、达斡尔族的雄鹰、赫哲族的天鹅、拉祜族的葫芦等,即便是汉族也不仅仅只有龙图腾,还有凤凰图腾,正所谓“龙凤呈祥”嘛。所以说,以某一种图腾来指代一个国家全体国民的做法是错误的。
第二,中国人都是“黄种人”吗?要知道,“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只是中国人的主体部分或者绝大部分,而非中国人的全部,中华民族包含有56个成分,中国境内的塔吉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是典型的白种人。
第三,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吗?越来越多的考古人类学、历史人类学、体质人类学证据表明,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华夏周边还有东夷与羌氐的后裔南蛮,游牧民族的后裔北狄,古印欧人的后裔月氏、乌孙、塞人等,这些民族无一例外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所以说,中国人不仅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而且是东夷子孙、印欧人子孙。
我以为,任何以大汉族主义为基础所衍生出来的习惯说法,都必须得到认真而彻底的纠正。
从刘邦称帝那天起,一伙来自北方草原的牧民就与他较上了劲。而且,这伙牧民差一点就将刘邦俘虏。他有一个令人恐怖的名字——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