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chán)渊之盟

五 澶(chán)渊之盟

岐沟关大战之后,宋由攻变守,辽由守转攻。

公元1000年,一个不会给读者带来记忆负担的年份,辽军大举南下,但杨延昭坚守的遂城(今河北徐水北)使其久攻不下,锐气受挫。

连猎狗都知道,将啃不动的骨头吐出来,换个便于着力的位置,以便顺顺当当地把它吃掉,况且是熟读兵法的萧太后了。于是,辽军绕过遂城,在疏于防范的瀛州生擒宋将康保裔,还深入齐州(今山东济南)和淄州(今山东淄博)大掠而回。宋朝大将范廷召一直尾随在后,不敢进击,等到辽军退出边界,他才上奏章说是他把敌人赶走的。刚刚即位的宋真宗赵恒十分高兴,即兴在大名府行宫的墙壁上作了一首《喜捷诗》,搞得群臣不得不上表庆贺。

公元1004年秋,辽圣宗和萧太后亲率20万大军南下。辽军充分发挥了骑兵在平原旷野上的优势,一路破关夺隘,势如破竹,连下宋朝天雄、德清两座重镇,并避开宋军坚守不出的城池,直抵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西南),此地距宋都开封不过100公里。

宋廷一片慌乱,文武百官大都主张南逃金陵或西迁成都,唯有宰相寇准声称“唯可进尺,不可退寸”,督促宋真宗前往澶州督师。在万般无奈中,宋真宗强打精神随军前往。此时,辽军孤军深入,后援不足,狂妄自大、亲临城下巡视地形的统帅萧达览又被宋将张瓌用新发明的床子弩射死,辽国上下震动。而宋军将士见皇帝亲临前线,似注射了强心剂一样军心大振,欢呼声、万岁声不绝于途。

按说这是反戈一击的最佳时机,然而消极的宋真宗无心恋战,而是借助上升的军威派精明的使臣曹利用前往辽营议和,这当然正中进退维谷的辽军下怀。辽要求宋割让土地,宋只应允缴纳银帛。经过一段无休止的、如马匹交易般的谈判,双方最终于公元1005年初在澶州前线达成了一个谅解备忘录。因澶州又名澶渊,所以和议被称为“澶渊之盟”。和约规定,宋辽双方领土以白沟河(河北中部)为界,应当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宋朝应当每年提供给辽朝绢20万匹和银10万两,以作为“助军旅之资”;任何一方不得对逃犯提供庇护,不得沿边界建立新的要塞和水渠。

在许多史料中,宋朝给契丹的岁币被描绘成给宋朝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这显然有些言过其实。宋朝每年送给契丹的绢仅仅相当于南方一两个州的产量,而且支付的银也在宋辽日益扩大的贸易顺差中抵消。尽管“澶渊之盟”对宋来说是屈辱的,但这一协定使宋朝以有限的代价获得了持久的和平,天子驾返东京,河北行营罢除,戍兵减半,壮丁归农,民众喜从心生;契丹也获得了稳定的额外收入,减轻了军事支出并致力于国内发展。我认为,“澶渊之盟”是在意识形态要求之上的政治务实主义的巨大成功,它为一个世纪的稳定与和平铺平了道路。

要把阳光播撒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