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万里长城
公元前215年,也就是秦统一六国的第六年,始皇帝嬴(yíng)政考虑最多的,不再是四处征战,而是如何使自己长生不老。
到哪里去找长生不老药呢?秦始皇想不出,没办法,文臣武将、宫廷御医们也束手无策。于是,嬴政叹了一口气,对身边的小太监说:“唉,还是去把卢生找来吧。”
卢生,是一个方士,又叫方术士,类似于今天的算命先生。当时的方士很多,几乎是一大职业,他们自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会炼丹,会养生,会治病,能使你长生不老,能帮你预知未来,如果吃上他们炼制的仙丹,还能像嫦娥一样飞上月宫。要知道,人类共有三大梦想:飞天、长生不老、预知未来,他们居然声称能全部实现。您想,嬴政能不动心吗?
在这之前,嬴政身边已经聚集了一批方士,一个名叫徐巿(fú)的方士带着几千名童男童女出海已经四年,至今没有回来。回来的人,都是两手空空,根本没有找到什么长生不老药,嬴政能不叹气吗?所以,他才派人把卢生找来,要求他再一次到东海仙山寻找长生不老药。临行前,嬴政咬牙切齿地提醒卢生:“这一次,不要再让朕失望了!”言外之意,如果再拿不回成果,小心你的脑袋。
这一次,卢生总算有了一点收获。不过,他带回的不是长生不老药,而是一本《录图书》,这是一本谶(chèn)书,也就是预测未来的书,书里记录着一个惊天的秘密:“亡秦者胡也!”
在今天看来,这明显是一句搪塞责任的话。但对于这句话,嬴政信了,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去疾、中车府令赵高、大将蒙恬、公子扶苏信了,就连历史也歪打正着地应验了,因为使秦国走向衰亡的正是秦二世胡亥,胡亥的名字里就有一个“胡”。
可惜,当时包括嬴政在内的所有人,没有一个人想到胡亥,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的,是另一个胡——匈奴。
自古至今,从中国东北到西南的一条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将中国分割为两大区域。线以南是季风区,也就是受夏季风影响的区域,年平均降雨在400毫米以上,适宜种田;线以北由于大山的阻隔,是非季风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干燥多风,只能放牧。处在非季风区内的匈奴,属于北亚蒙古人种,远古时期就生活在阴山一带。作为一个游牧部落,他们只能随着季节的变化,追赶着水草而迁徙。这种随时开拔、来回游荡的日子,造就了他们全民皆兵和擅长游击作战的典型特征。
每当气候干旱、牧草枯萎的年份,匈奴就不由自主地跨越这条线,到平原上掠夺通常有半年积蓄的种田人。零星的袭击渐渐扩大为战争。这一根本原因,导致牧民与农民沿这条线开始了两千年的战争。为了鼓励作战,匈奴首领规定,杀死一个敌人赏酒一卮(zhī,一种大容量酒具),抢来的战俘和财物归抢劫者所有,这就为匈奴人投入战斗提供了巨大动力。发展到后来,马背上的匈奴人只剩下简简单单的三件事:扬鞭放牧,弯弓狩猎,挥刀杀戮。
试想,如果在草原上能够丰衣足食,他们何必冒着生命危险到平原上抢劫呢?正是这一无奈的原因,使得匈奴受到了中原人的诋毁。远古时期,他们被中原人起了许多具有深刻贬义的名字,如獯鬻(xūn yù)、鬼方、玁狁(xiǎn yǔn)、北狄、匈奴(意思是恶狗)。在战国时期,中原人又给匈奴起了更难听的外号——胡,也就是体毛较长的人,野蛮人,不守规矩的人。
这个胡,之所以让嬴政如此重视,是因为6年前,在秦国进行统一六国决战的关键时刻,匈奴骑兵军团乘虚而入,越过边塞攻占了原属赵国的河套以南地区。中原未平,哪顾得上外寇?嬴政能够做的,只有两个字:忍耐。
这对于一位血气方刚、说一不二的帝王来说,是多么大的仇恨啊!因此,当他看到《录图书》时,立时把“胡”与匈奴联系在了一起。一直渴望对手的嬴政终于找到了一个下手的对象,他内心的焦躁与不安终于可以尽情释放了。他发出号令:“由大将蒙恬带兵,灭掉胡人!”
于是,大将蒙恬率30万铁甲将士,像飓风一样扑向河套以南的匈奴。措手不及的匈奴人丢下大片的尸体,狼狈地逃回草原。
尽管入侵者被赶跑了,但谁又能保证他们不卷土重来呢?而他们卷土重来的途径,就是北方诸侯国之间的长城缺口。为了获得一劳永逸的效果,刚经历过七国纷争、地贫人稀的秦王朝,竟然征用79万军民,从公元前214年开始,在崇山峻岭之上将秦、赵、燕的古长城连接起来,加高加固,几乎是沿着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筑起了一条西起甘肃岷县,东到辽东海滨的万里长城。
正如高耸的喜马拉雅山挡不住探险者一样,人工砌起的长城怎能挡得住入侵者的云梯?况且为了完成这一小题大做的工程耗费了无数的生命和财富,以致人们将战国初年的孟姜女与百年后的秦始皇联系起来,演绎出孟姜女哭长城的离奇故事。更严重的是,它限制了中国向北发展的脚步。一开始,万里长城是地理上的限制;到后来,它成了观念上的限制,限制了许多仁人志士、英雄豪杰开拓北疆的理想和抱负。正如地理学家苏北海所说,如果没有万里长城,中国人早在一千年前,就已经面临北冰洋了。
但是,万里长城像金字塔一样,毕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世界奇迹,是中国古人在物质条件极端匮乏的情况下,用最原始的工具建设的世界级工程。正如泰戈尔所言,长城“因残破而展示了生命的力量,因蜿蜒而影射着古老的国度”。如今啊,它不再是一道防御性的城墙,它已经深深地植入了国人的心中,成为中国56个民族共同的人文地标,幻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昭彰日月的图腾。日本入侵时,它是“把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的呐喊;改革开放中,它是“修我长城,爱我中华”的号角;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它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