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种植怨恨
20多年后,东突厥的“窝里斗”终于停止,上马征战者达到上百万人。在他们眼里,中原已经不那么可怕。
第一个吃到苦头的是隋炀帝。公元615年,隋炀帝巡幸塞北时,几乎被始毕可汗率领的东突厥军俘虏。多亏嫁到突厥的义成公主提前派使者泄露了突厥人的意图,炀帝才在突厥大军到来前狼狈逃入雁门关。突厥军队很快就包围了雁门,隋朝军队一片惊慌,隋炀帝只是抱着儿子哭泣,连眼睛都哭肿了。他被东突厥围困达一个月之久,在附近的刺史赶来勤王时才摆脱困境,并从此意志消沉自信全失,离开京城南下江都休养疲惫的身心,直至3年后被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勒死在浴室中。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也一直对突厥人心存敬畏。李渊在太原举义时,派遣司马刘文静向始毕可汗求援,得到了对方战马千匹、骑兵两千的军援。具有部分鲜卑血统的李渊在建立唐朝后,被迫用重金贿赂东突厥人,甚至为了避开突厥锋芒,曾经考虑焚毁长安,迁都襄邓,并且派人察看了地形,后因儿子李世民的极力劝阻才未付诸实施。李渊在位期间,东突厥商人和使节到了中国,就像猛虎进了羊群,奸淫烧杀无所不干。而作为一国至尊的李渊始终敢怒而不敢言。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夺得皇位才几个星期,隋末的最后一位叛乱者梁师都一头扎进了东突厥怀抱,玄武门之变中被杀的两个皇子的部下也蠢蠢欲动,这无疑是东突厥浑水摸鱼的最佳时机。果然,早有扩张野心的颉(jié)利可汗和侄子突利可汗统帅10万骑兵南下。守卫泾州的李建成部将罗艺只是象征性地抵抗了一下便领兵退走,突厥骑兵长驱直入,抵达距长安20公里的渭水边。
此时,唐朝的军力还不足以与东突厥抗衡,外交舞台成为长安的最后一道防线,而舞台上的主角,就是胆识若海边峭壁、深沉若山中幽潭的李世民。这一天,李世民只带6骑人马到达渭水边,隔水责问颉利何故南侵。颉利见李世民镇定自若,以为唐朝早有防备,便向李世民提议求和。于是,双方在渭水便桥上杀白马为盟。盟约规定,唐朝送给突厥金帛,突厥军队撤回本土。
这就是李世民一直耿耿于怀的“渭水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