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鲜卑内迁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敕勒歌》,是鲜卑早期的一首民歌。他与产生于北魏时期的鲜卑民歌《木兰辞》《折杨柳歌》一样有名。可能读者会说,能创作出这样美丽歌谣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吧?
事实的确如此。鲜卑的祖先名叫东胡。说到东胡,我不得不揭他的短。居住在匈奴以东的东胡,本来与匈奴井水不犯河水。但在匈奴太子冒顿杀父自立后,自恃强大的东胡大人偏偏去主持什么公道,一而再、再而三地凌辱对方,一会儿要匈奴的千里马,一会儿要冒顿的老婆,一会儿又要两国之间的土地,其情景恰似《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里贪得无厌的老太婆,结果被善于后发制人的冒顿所偷袭,自己掉了脑袋不说,自己的部下们也死的死,逃的逃。
战败后,东胡人分两路退走,一路退居乌桓山(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的罕山),从此被称为乌桓,含义是黑龙;另一路退居鲜卑山(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从此被称为鲜卑,含义是吉祥。
这一对难兄难弟,最先内迁的是乌桓,他们先是担任了东汉的边防斥候——相当于侦察兵,后来在东汉末年不甘寂寞的插手中原事务,帮助袁绍占领了幽州。在袁绍战败后,乌桓大人又收留了袁绍的儿子袁尚与袁熙,结果被曹操发兵征服,几十万乌桓人全部迁往内地,渐渐被汉人同化。
匈奴衰落,乌桓内迁的日子里,分布在鲜卑山的鲜卑人成扇形南迁西进,融合了没有来得及逃走的10多万匈奴人,全盘接收了强盛时期的匈奴故地,成为这个美丽草原的新主人。
西晋末年的中国如同一锅热水,沸腾着痛苦也燃烧着希望。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近1000万人,为寻求富饶的土地而“逐鹿中原”,历史进入了刀光剑影的五胡十六国时期。公元352年,鲜卑慕容部首领慕容儁(jùn)在今河北临漳西南的邺城,建立了鲜卑人的第一个中原政权——“燕”,史称“前燕”。
慕容儁病死后,他的弟弟们像诸葛亮辅佐刘禅一样拥立年仅11岁的侄子慕容 继位。当时,东晋的常胜将军桓温发动了第三次北伐,势如破竹。危难之际,小皇帝的叔叔慕容垂挺身而出,在今河南淇门渡大破晋军。慕容垂一战成名,威震四方。
听到胜利的消息,本应兴高采烈的小皇帝哭了,因为身边的大人告诉他,你的这个叔叔打的胜仗越多,对你的威胁就越大,说不定哪一天会杀了你。于是,小皇帝和身边人开始考虑除掉慕容垂。
是反击,还是逃跑?慕容垂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他明白,人不能和猪摔跤,双方都搞得一身泥,这正是猪喜欢的结果。权衡再三,他很不情愿地投降了前秦皇帝苻坚。
大将一走,前燕的灭亡进入了倒计时。不久,前秦的十几万大军扑向前燕,邺城陷落,幼稚的慕容 做了俘虏。看在叔叔慕容垂的面子上,他不仅没有被杀掉,而且得到了妥善安置。
接下来,就是童话般的战争淝水之战了。
前秦伐晋的筹划阶段,慕容垂是极少数坚决支持苻坚出兵的重臣之一。也难怪苻坚发出了“与吾定天下者,唯卿一人耳!”的感叹。
精明的慕容垂不会预料不到伐晋的危险,但他有自己的如意算盘:如果打胜了,支持皇帝出兵的他肯定受到奖赏;如果打败了,他可以回到自己的根据地趁乱复国。无论结果如何,他都是受益者。
战役如期进行,慕容垂被任命为副将。战役前期,慕容垂还率领西路军攻陷了郧(yún)城——今湖北郧县。但他们一只眼盯着敌人,另一只眼瞄着最近的逃生之路。淝水大军一退,西线的慕容垂和3万手下子弟率先拔腿逃跑,因此成为唯一一支毫发无损的部队。
天分外的暗,云出奇的低,残兵收容站渑池(miǎn chí,现属河南)充斥着悲凉的气氛。662年前,秦昭王和赵惠文王在此会盟,赵国文臣蔺相如因为逼迫秦昭王击缶(fǒu,一种盛酒的瓦器)而名扬天下。会盟70多年后,陈胜手下大将周文的数万大军在这里被秦将章邯全部歼灭。就在这个流淌着历史典故、茧结着岁月疤痕的地方,受伤的苻坚向部下征询军事补救方略,慕容垂趁机提出:“国家新败,北方部落蠢蠢欲动,请允许我前去安抚他们,并顺便祭扫祖坟。”
苻坚不假思索地答应了他,允许他回到前燕故地。他于公元384年纠集鲜卑遗民复国,自称燕王,史称“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