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废长立幼

二 废长立幼

在万里长城开工的第5年,嬴政在东巡途中驾崩,中车府令赵高伙同左丞相李斯修改了遗诏,让嬴政最小的儿子——第十八子胡亥继位,守卫长城的大将蒙恬和公子扶苏被逼自杀,秦朝开始走下坡路。

与此同时,被蒙恬赶跑的匈奴也面临着一场有关继承人问题的危机。《汉书》记载,被蒙恬赶跑的匈奴首领名叫头曼,他的名号叫单于(chán yú),相当于汉语中的天子。头曼单于的大儿子冒顿(mòdú),已经被立为太子。后来,头曼的爱妾为他生了一个可爱的小儿子。肯定是爱屋及乌吧,头曼有了“废长立幼”的想法。为了让小儿子成为继承者,他把太子冒顿送到邻国月氏做人质。

当时,邻国之间为了和平,往往把王子送到对方做人质,如果一方主动进攻,另一方就会把人质杀掉,这在江湖上叫“撕票”。头曼刚刚把儿子送到月氏,就故意向月氏发动进攻,逼着对方撕票。生死关头,冒顿成功地盗窃了一匹骏马逃出月氏边境,躲过了月氏的追杀。

这一天,单于庭的大帐内荡漾着无尽的春意,爱妾正一杯接一杯地向头曼敬酒,因为按照常规,月氏很快就能传来冒顿被杀的消息,她年幼的儿子将成为唯一的单于继承人。

不知何时,冒顿像一尊凝固的雕塑一样,瞪着一双血红的眼睛出现在帐前。立时,头曼和爱妾目瞪口呆。

接下来,头曼会继续想办法杀掉大儿子吗?这不但是我们的疑问,也是摆在头曼面前的一道难题。按说,他应该杀掉大儿子,因为自己进攻月氏的意图,大儿子肯定已经知道了,也肯定对自己恨之入骨了,凭着自己对大儿子的了解,大儿子迟早会报复的,甚至会杀了自己。

但他又实在不想这样做,因为从儿子逃脱月氏追杀这件事上,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代的影子,看到了这个儿子身上所展现出来的血性和智慧,这正是一个单于继承人最重要的品质,因此,他开始欣赏这个大儿子,因为自己终于有一个好接班人了。这就是草原帝国与中原王朝的区别,中原王朝皇帝选择接班人,首先看中的是仁与孝;而草原帝国首领首先看中的是血性和能力。中原王朝接班人是定出来的,草原帝国接班人是比出来的。这恐怕也是匈奴帝国能够横行草原几百年的一大原因吧。

对于这一点,史学家班固看得很清楚,因此他在《汉书》上说:“头曼以为壮,令将万骑。”也就是说,头曼认为大儿子有英雄气概,给了他一万骑兵。

对于父亲这一明显带有补偿性质的做法,大儿子会领情吗?实践证明,他不会,他如果原谅了父亲,就说明父亲对他看走眼了。

冒顿发明了一种骨箭,在上面穿上孔,使它在发射时发出刺耳的声响,他把这种用于发号施令的响箭命名为鸣镝(dí)。他命令部下:“鸣镝射什么,你们就射什么,不服从命令的立刻处死。”冒顿先是把鸣镝射向自己的良马,不敢跟射的部下被处死。再把鸣镝射向自己的女人——太子妃,不敢跟射的部下也被处死。过了一些时候,冒顿用鸣镝射父亲的坐骑,部属们不敢再违抗命令,宝马顷刻就被射得如同刺猬一般。

冒顿知道,他已经训练成功。公元前209年,他约上父亲一起狩猎。在草原深处,他果断地把鸣镝射向亲生父亲,头曼就这样死在了乱箭之下。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罪犯残杀第一个人时是最困难的,但只要开了先例,杀下去就不存在心理障碍了。冒顿一不做二不休,把继母、弟弟连同父亲的亲信一起杀掉,然后自立为单于。

听到冒顿杀父自立的消息,有一个人生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