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万里长征
查遍鲜卑的后人,如今仍然叫鲜卑的恐怕只有锡伯。锡伯的汉语译音有犀毗、鲜卑、矢比,锡伯人也自认是古鲜卑人后裔。
五胡十六国时期,大量的鲜卑部落内迁中原,只有一个固执的拓跋鲜卑部落滞留在嫩江、松花江流域,以狩猎和捕鱼为生,他们就是今日的锡伯族。
这个自甘寂寞的部落,在十几个世纪后才重见史册。大清在平定准噶尔叛乱,收回天山南北之后,设立了伊犁将军,实行军府制,大规模实施“移民实边屯垦”战略。作为实边战略的一部分,乾隆于1764年征调锡伯人编为锡伯营,到新疆伊犁河南岸驻防。官方郑重承诺,60年服役期满就可以返回故乡。
他们只有服从。1020名锡伯族官兵连同家属共4000余人,忍痛离开了魂牵梦绕的故土,含泪告别了永生不能再见的亲朋,带上最简单的行装,从辽阳、开原、义州汇聚到沈阳,在4月18日悲壮地告祭了家庙太平寺,踏上了西去的漫漫历程。前面等待他们的不只是高山、大川、烈日和雨雪,还有意想不到的饥渴、疲劳、瘟疫甚至死亡。这支庞大的队伍出彰武台边门,经今蒙古的克鲁伦路,过杭爱山、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和新疆的阿勒泰、塔城、巴尔鲁克、博尔塔拉、塔尔奇,行程万余里,历时15个月,终于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到达目的地伊犁,完成了锡伯族历史上可歌可泣的壮举。
在今伊犁河南岸,仍可以看到锡伯人西迁后的第18年,由锡伯营总管图伯特主持兴建的喇嘛苏木——汉名靖远寺,据说修建靖远寺的意图是祝愿60年期满后能回到原籍去,但正如每一次移民一样,他们的愿望随着第一代移民的死去和岁月的流逝日渐淡化,这种遗憾一直延续到今天。
今18万锡伯族人的分布在少数民族中极其罕见,一部分居于伊犁河畔的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语的意思是粮仓)锡伯自治县,这是新生代;一部分居于东北的白山黑水间,那是老住户。锡伯族两大聚居区之间的每一次交往,都不亚于一次万里长征。如果双方男女通婚,将是名副其实的千里姻缘。
与匈奴、鲜卑一起内迁的所谓“五胡”,还有一个吹着羌笛、赶着羊群的游牧民族。现在,我就引领读者走向西部高原,细细解读羌——这个牧羊人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