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多嘴的司马迁
长安未央宫,一个阴云笼罩的上午,刘彻召集群臣为李陵定罪,太史令司马迁在一旁记录。
令司马迁意外的是,文武大臣的意见居然出奇的一致。因为在逃跑、投降还是自杀的问题上,中国与西方一向有着截然相反的价值标准。
中国人可以原谅逃兵,却绝不原谅降兵。而西方人认为,在无力抵抗的情况下既不逃跑也不自杀,而是向敌人投降,一来尽到了军人的责任,二来可以保存最为珍贵的生命,并不算什么可耻之事;而临阵脱逃则是逃避军人的责任,是军人最大的耻辱,应该受到道义的谴责和军法的严惩。这也就是二战中西方战场降兵多逃兵少,中国战场降兵少逃兵多的深层次原因。因此,临阵退却的李广利毫发无损,无奈投降的李陵却要遭受口诛笔伐。
其实,司马迁与李陵并无交情。但听到大臣们一个个莫名其妙的表态,司马迁实在看不下去了,便错步上前说,李陵只有5千兵马却杀敌上万,足以告白天下。至于不肯马上自杀,必有原因。
只知舞文弄墨的太史令太不了解刘彻了,他可是一位典型的专制帝王,按照他的逻辑,为了帝国的名声,被围的将军只能战死或者自杀。也许刘彻意识到,太史令不仅想为李陵说情,而且暗示了对皇亲李广利的不满,于是将司马迁以“沮贰师”的罪名革职下狱,后以“污罔罪”对其实施了惨无人道的腐刑(阉割)。
在君权至上的年代,人权是一个奢侈的话题。羞愤交加的司马迁几乎自杀,后来他在痛苦中感悟到,假使他这样地位卑微的人死去,在达官贵人眼中“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成语“九牛一毛”由此而来)。
于是,他以失明的左丘明、膑刑的孙膑、流放的屈原和潦倒的孔丘自励,倾毕生心血著就了中国首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才使得“大势已去”(古汉语中人和动物的睾丸叫势)的他能够重新站在历史的峰巅呼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后来,匈奴传来了李陵帮助匈奴操练兵马的消息(后来证实是另一位投降者李绪所为)。于是,刘彻下令对李陵灭三族(源于商代的一种酷刑,指灭父母子三族或父兄子三族)。
事情到了这种地步,李陵再也无颜南归。苏武归汉前,李陵设宴饯行。在席上,李陵再也抑制不住满腔的冤屈与悲哀,长歌当哭,为老友也为被泪水染黄的汉史留下了一首著名的《别歌》:
径万里兮度沙幕,
为君将兮奋匈奴。
路穷绝兮矢刃摧,
士众灭兮名已隤(tuí)。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哀莫大于心死,悲莫过于无志。万念俱灰的李陵公开将李绪刺杀。有感于李陵的大义与刚烈,单于不仅没有追究李陵,反而将公主嫁给了他,封他为右校王,封地就在匈奴最北端的坚昆。
之后,李陵来到遥远的坚昆,如一棵没有灵魂的野草,籍籍无名地度过了人生最后的20余个春秋。从此,红发绿眼的坚昆人中的黑发人被认为是李陵后裔,就连他们也自称是都尉苗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