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团乱麻
记忆像一条河,承载着珠玉般的智慧和玫瑰色的美丽。
当真的进入历史长河里泛舟,我才发现并不是一件如同品茗、听风、赏月、踏青一般轻松惬意的事情。
大家都明白,历史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来不得半点马虎。可是,在某些问题上我的确找不到让人信服的结论,因而不得不靠推测和分析告诉读者一点什么。一想到自己的作品将暴露在学富五车的学者们面前,我就会紧张得发抖。尽管如此,我还是不得不硬着头皮展开最棘手的话题。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团乱麻。因为突厥自公元542年才出现在文史中,《北史》认为他们发源于咸海,《周书》认为他们出自漠北索国,唐代的段成式断定其发祥地在海东阿史德窟,而《隋书》则说他们是平凉杂胡。
历史和历史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关联,只是这种关联不一定随时凸现。如果一旦发现这种关联,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线头就会一下清晰起来,就如武侠小说中写的七经八脉被一下打通,气息悠长,贯通不绝。
循着这一思路我惊奇地发现,以上四种观点都有道理,只是不同时期突厥先人游荡在不同区域罢了。我们不妨这样设想——突厥起源于咸海周边的塞人,受到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东征军团的压迫,部分塞人东迁漠北,在草原上建立了位于匈奴北部的索国(呼揭)。直到晋代,塞人所建的索国才销声匿迹。
索国后裔人数不多,最早的首领叫阿史那,他们长期游牧在寒气逼人、野狼出没的叶尼塞河上游一带,习惯于住毡帐、食畜肉、饮马奶,崇尚武力,以战死沙场为荣,是一个以狼为图腾的游牧部落。
阿史那氏东迁后尽管一再与杂胡融合,但直到突厥汗国建立时依然保持了蓝眼、赤面等固有特征。史书上说,木杆可汗是个面庞发红,眼若琉璃,用绸子扎着长发的彪形大汉。
后来,阿史那氏族从漠北南迁到平凉,被称为平凉杂胡和匈奴别种。公元439年,阿史那氏随北凉残部沮渠氏西渡大漠,进入鄯善、高昌。公元460年,柔然灭亡了北凉沮渠氏,阿史那氏族被迫迁移到高昌的北山(今吐鲁番博格多山)。
这里春山如笑,夏山如滴,秋山如妆,冬山如睡,是一个韬光养晦的好地方。他们一边放牧,一边学会了锻冶技术。
世上本来就没有什么世外桃源。正如一位哲人所言,即使你宣称睡着了,也会遇见梦的惊扰;即使你宣布死亡了,也会遭遇狼撕虫咬;你怕走在车前,被车马追逐;但当你走在车后,又会惹得满面尘土。
公元516年,柔然灭亡了高车,顺便把过着优哉游哉生活的阿史那部落赶出了北山,逼迫其首领阿贤设及所属500户迁居金山(阿尔泰山)南麓,成为专门为柔然打制武器的“锻奴”。因金山形似古代战盔,俗称突厥,所以阿史那部落从此被称为突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