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淝水之战

六 淝水之战

似乎,全国的统一指日可待。但是,前秦还不具备一击制胜的底蕴,因为后方还不稳固,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显然,王猛意识到了这一点,也深知苻坚的好大喜功,因此在临终前谆谆告诫苻坚:“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这是一个类似于成吉思汗临终嘱托的著名遗嘱。

但名利是一条死胡同,谁走进去就只看到自己,看不见别人。苻坚这位被盖世武功和阿谀奉迎吹成了气球的皇帝,根本未把王猛的遗训当回事,不久就提出了讨伐东晋、统一中国的动议。

左仆射权翼头一个站出来反对:“晋国虽然弱小,但内部没有危机,微臣认为不宜讨伐。”大将石越也坚决反对:“晋朝人才云集,又有长江天险,窃以为不可出兵。”接下来,满朝文武纷纷表示反对。支持南征的唯有心怀鬼胎的鲜卑人慕容垂和羌人姚苌。

散朝后,苻坚单独留下苻融商讨出兵事宜。想不到,苻融的态度更为坚决:“讨伐晋国有三不利,一是天时不利;二是晋国安定,我们无机可乘;三是最近战况不利,军队有畏敌之心。”最后,苻融动情地落下了眼泪:“我最担心的不是晋国,而是陛下最宠信的鲜卑和羌人。难道陛下忘了宰相的临终遗言了吗?”

面对弟弟的劝告和满朝文武的死谏,苻坚仍执意妄为,他自恃“有众百万,资杖如山”,急欲完成厘清天下、一并宇内的旷世伟业,甚至一厢情愿地下诏任命东晋孝武帝司马曜为尚书左仆射,东晋宰相谢安为吏部尚书,并在长安腾出房子等他们前来就位。

这使我想到了一则寓言:一头驴突然离开大路跑向陡峭的悬崖,许多人抓住它的尾巴用力往回拖,但驴非要跳崖不可,人们只好松开手,说:“你赢了,但你的胜利是以付出生命为代价的。”

公元383年,苻坚任命弟弟苻融为先锋率领20万大军先行,自己随后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滚滚南去,另有水师8万从巴蜀沿长江、汉水顺流东下。前秦大军像一片卷动的乌云,扑向天光灿烂的东晋天空,去做统一中国的最后冲刺。

出师前,苻坚吹嘘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水,足断其流”。由于兵马太多,前秦的战线拉得很长,苻坚到达项城时,凉州的兵马才到咸阳,幽、冀州的官兵才到彭城,四川的水军才从长江上游起航。

主力部队还未到达,苻融的先锋部队就与谢石、谢玄率领的8万东晋精锐师在安徽淝水隔岸对峙。一天,苻坚和苻融登上寿阳城举目东望,见淝水对岸旌旗招展,精甲耀日;又见八公山上草木摇动,以为“草木皆兵”,心中掠过丝丝寒意。

晋军送来书信:“两军隔水作战根本无法定出输赢,秦军能否稍稍撤退,待晋军渡江后决一死战。”苻坚召集将领们商讨对策,有人提醒能否等大军全部到齐后再战,有人提醒这是否是晋军的阴谋,而苻坚早已胸有成竹:“我既不是怕死鬼,也不是宋襄公。我们可以下令秦军后撤,然后在晋军半渡时发动突击。”

“后撤!后撤!!后撤!!!”接到皇帝命令的各族士兵本来就毫无斗志,加上被俘的晋将朱序在军中高喊“秦军败了!”于是,秦军把后退命令当成了撤退,又在实施中把撤退变成了逃跑,近百万人的庞大军阵一退便如断线的风筝无法把握,又如突发的地震山崩地裂,更如崩溃的大堤一泻千里。

晋军乘势渡过淝水奋勇掩杀,百万秦军顷刻土崩瓦解。

败退的秦军听见风声鹤唳,也以为是晋军追来,所以昼夜狂奔,草行露宿,自相践踏和饥冻而死者不计其数。苻融为阻止大军溃退被乱兵践踏而死。苻坚被流箭射中,撇下军队单骑逃回淮北。一路上,黄叶纷飞,惊鸿声声,坐在马背上的他须发飘零,瘦若秋风。这正应了500多年前一位名叫汉尼拔的西方将军所言:遭到轻视的军队往往会带给敌人沉重的挫败,而盛名之下的国家或君主却常常不堪一击。

世事东流水,乾坤一局棋。淝水之战,使中国的统一整整延缓了两个世纪,也导致苻坚的前秦轰然倒地,并使他千秋万代也洗不去——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两道耻辱的印记。

失去制衡的各族将领纷纷割据自立,在淝水之战中率先逃跑的慕容垂回到旧部恢复了燕国,俗称“后燕”;姚苌则干脆建立了秦国,俗称“后秦”,王猛的担心最终变成了现实。

公元385年,长安遭到西燕围攻,苻坚听信方士“帝出五将久长得”的鬼话,逃到今陕西的五将山,被昔日的部下姚苌活捉。

人间沧桑、是非成败,像江水缓缓流逝;人情冷暖、酸甜苦辣,一次次涌上心头。精神敏感、心灵脆弱的苻坚不可能像普罗米修斯那样,日复一日地忍受被雄鹰叼走心脏的痛苦。

面对昔日部下的折磨与侮辱,这位曾经凌空翱翔的雄鹰,椎心泣血,痛悔不已。据说,他自缢身死(一说被吊死)在今陕西彬县石佛寺中,时年4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