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

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社会对大学英语的关注,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端。只有对这些问题和弊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才能逐步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从而不断提高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下文将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学生英语水平的现状

中国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甚至到硕士、博士研究生,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英语。尤其是随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出现以来(高职大学英语为A、B级),大学英语教学更是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但是,学生的英语水平却不容乐观,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和提高。

从现实状况来说,虽然各大高校不断改善英语教学的条件、设备,学校的有关领导、教师、学生都倾注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收到的效果却很小。学生的英语水平仍处于“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状态,这样的英语教学与学习根本就没有实现真正的英语教学与学习目标。

此外,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也仅是为了应付四、六级考试,考试通过之后便不再学习英语,等到毕业的时候,英语水平没有提高反而大大下降,很多学生虽然也获得了大学英语的四、六级证书,但是在听、说、写方面的能力却有待提高。当然,其中有一些学生一直比较重视英语的学习,自步入校门开始便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英语学习中,但是这样的学生只注重单词、语法的记忆,最终的结果则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听、说、写能力仍旧没有得到提高,平日的努力和收到的实际效果不成比例,这一无奈的英语学习现象值得人们深思。

学生英语水平普遍不高与英语教学的方式存有很大关联。在课堂上,教师一直讲,学生一直闭口听、记笔记,却害怕开口、害怕提问。下课后,学生也只是背单词、背笔记、做机械性的训练。这种完全没有启发性的教学使得学生既无法提高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也无法提高英语学习的成绩。

(二)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我国高校入学人数逐渐增加。1996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6%,2002年达到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和大众化阶段的临界点15%,到2005年上升至21%,10年间年均递增1.5个百分点。这其中,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与决定性作用。教育部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8月,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23万所,开设近千个专业、近10万个专业点,年招生930.78万人,在校生2 680.21万人,中职、高职教育分别占中国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与高职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想伴随的,是学生质量和教学质量的相对下降。总体而言,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情况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由于高职学生的入学录取分数线降低,学生的英语基础差距日益加大。高职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英语水平相差较远,英语基础薄弱。以南方某高职院校为例,该校近三年招生总数为9 700余人。以2016年录取的新生为例,各学院学生入学英语成绩如表1-3所示。

表1-3 某高职院校2016级新生英语高考成绩

img

续表

img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进一步发现,很多学生英语词汇量匮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听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应用能力的提高,相当多的学生在学习语音、语法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

其二,英语应试能力一般,英语运用能力差。在传统教学体制下,存在一些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不仅通过了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考试,而且通过了英语四级、六级考试,可是这其中很多人一旦面对用人单位的英语面试时,就张口结舌,语无伦次。此现象说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忽视了语言应用这一重要环节,从另一侧面也反映了高职大学英语要加强英语应用能力环节的训练。

其三,学习兴趣不浓。学生为何动力不足?学生为何兴趣不浓?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情况: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欠佳;教学设计未从实际学情出发;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学生英语基础差……这些都是教师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下面逐一进行介绍和说明。

1.教学模式传统单一

受大纲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学传统单一。教师是整个课堂自始至终的主角,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扮演倾听者,这种教学模式大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由于教师过分重视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而严重忽视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导致出现了“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等现象。虽然,近年来英语教学者也在不断努力寻找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但“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依旧存在,而且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仅仅是问与答的交流,而没有过多的深入交流,因此也就导致了学生空有语言知识而不会学以致用。这样培育出来的学生不仅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的培养目标相背离,而且会逐渐被社会淘汰。

2.教学方法不够科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革,这就会使得学校培养外语人才的模式发生了变化,而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随之有所改变。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仍旧采用黑板、粉笔、教师加课堂的教学方法。教师独占讲台,学生主要是听课、记笔记以及做练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但是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另外,大学里的公共英语教学大多采用大规模班级授课的方式,但是学生来自全国各个地方,而不同地区的教学水平又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别,这就导致了教学出现众口难调的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即使是有条件实施小班教学的院校,大多数教师也仍旧倾向于采用传统的讲授方法。单调的授课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难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英语教材陈旧落后

教材是教师教授课程的重要工具。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根据教材的编排顺序来安排课堂教学,所以教材决定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向。然而,现在的大学英语教材内容更新缓慢,陈旧落后的教材根本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而且与社会严重脱节,这种忽视实用性的教材直接导致了教师教学内容陈旧,进而影响了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同时,落后的教材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从而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直至把英语逐渐荒废。由此可见,设计出满足我国学生学习需求与教师教学需求的教材,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当务之急。

4.师资素质逐渐下降

师资力量薄弱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的招生也在不断扩大,导致了教师队伍的严重不足,师资不足的情况要求现有的教师要面临当前沉重的工作。更为严重的是,不少研究生也承担了授课的任务。这些情况都导致了教师素质低下的问题。作为英语教学的主导者,英语教师素质的高低不仅会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还会影响到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可以说,教师素质的高低关系到英语教学的成功与否。

5.应试能力被过分推崇

从某种角度说,英语是我国学校教育中历时最长、学时最多的一门学科,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会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学习英语。但是,当学生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单词和语法后,却依然没有真正掌握语言的运用技巧,他们不会用、听不懂、说不出,这主要是因为传统英语教学应试教育的倾向性。由于学校的选拔主要看成绩,并且以考试结果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就严重制约了英语教学的发展。

为了检验学生对英语的掌握程度,我国大学每年举行各种各样的英语选拔考试,其中最普遍的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虽然四、六级考试的设置为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英语能力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四、六级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英语单词、语法等的掌握程度,将选择题作为标准化的测试方法,将通过率的高低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一个重要标准,这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应试教育的倾向。

6.教育管理未被具体落实

从教育管理方面来看,教育部门的相关领导对英语教学的改革问题进行过多次探讨,多次指示要大力推进公共英语教学改革。这些指示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借鉴。另外,学校内部也在积极地采取相关措施不断推进英语教学改革。

但是,在这一改革的过程中,教师管得过死、教得过严、考试内容过于死板等问题仍然存在。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而这样的管理体制无法满足具体学生的学习要求。

7.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被忽视

从世界范围上来说,高等教育正朝着国际化、多元化、合作化以及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外语教学不应该与文化教育分割开来。课程是教学的基本单元,所以也是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载体。

在我国的大学英语课程中,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只要掌握了英语词汇、语音以及语法就掌握了英语,这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力于语言知识的教学,忽视了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在语言交流过程中遇到了障碍。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如果不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就难以顺利地进行沟通,那么语言的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多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8.多媒体技术未得到充分利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多媒体技术逐渐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网络英语学习软件也逐步推广开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已经运用到教学的各个领域。在多媒体课堂中,教学课件的应用能够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重大变化。教师利用音频、视频系统将教学内容和图、文、像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任何角落听得清楚、看得明白。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之上,并且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可以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