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原则

二、高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原则

(一)激发兴趣原则

无论是何种学习,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激发一个人对事物的热情,可以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学生对阅读是否有浓厚的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为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的学习当中。所以,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适当变换和教学形式以及手段的多样化,尽量避免教学活动的枯燥乏味,使阅读教学经常保持新鲜感,使学生学会阅读,乐于阅读,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二)因材施教原则

每个学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个性,学生与学生之间又存在着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进程。因此,教师应注意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特殊需要,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相应地发展阅读技能。对于一些阅读成绩不佳、甚至自暴自弃的学生,教师可以先给他们简单的阅读材料,并逐步增加难度,让他们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还要经常表扬、鼓励他们,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起学习的信心。而对于一些基础好的学生,课堂上的阅读常常满足不了他们的阅读欲望,教师应向他们布置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阅读任务,以满足其阅读欲望,比如介绍和推荐一些通俗的世界名著等读物。

总之,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三)速度调节原则

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因人而异。既有阅读速度快、理解能力强的学生,也有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差的学生。换句话说,阅读速度的快慢不一定等于理解能力的好坏。

在训练阶段,教师应加强一般阅读技能和语言基础知识的训练,适当控制学生的阅读速度。教师应根据教学的进程设置不同的阅读速度,在最初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适当放缓阅读速度,侧重对材料进行有效的理解。

当学生词汇量变大,语义、句法知识增加,语感增强和阅读技能提高以后,阅读速度自然会随之加快。这个阶段教师就可以进行相应的限时训练,加强训练的强度,进而完成阅读教学的目标。

速度调节原则的出发点就是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做到张弛有度,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做相应的调整。教师切忌一味地追求提高速度,而忽略了学生的理解程度。

(四)层层设问原则

层层设问原则,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层次性,一环扣一环,按照一定的梯度,逐步揭示文章的主题。例如,教师在讲解Thomas Edison这篇课文时,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Who was Thomas Edison?

When Thomas Edison was five years old,he sat on some eggs one day,didn’t he? Why?

Why did Edison’s teacher send him away from school?

How do you think about Thomas Edison? Why?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text?

通过对上面五个问题的观察我们发现,这五个问题由浅入深、层次分明,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自信、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分析理解能力。

(五)循序渐进原则

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阅读教学目标的完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个合理的总体设计和长远规划。

在材料选择、任务确定、阅读方法以及阅读教学的反馈等诸方面,教师都要提前做出全面、细致的考虑,并鼓励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积极引导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扎扎实实地学习,最终完成阅读任务,提高阅读水平。

(六)真实性原则

概括来讲,阅读教学的真实性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含义。

1.阅读材料的真实性

选择真实材料,即选取由本族语者编写的材料。同时,阅读材料的选择要考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际需要,从现实生活中选择文体多样、适合学生的语言水平、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阅读材料。

2.阅读目的的真实性

阅读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目的,但不论是出于何种目的,都要以真实性为基础。人们阅读可能是为了获取信息或者验证自己已有的知识,可能是为了批评作者的思想或者写作的风格,也可能单纯地为了消遣或者打发时间。阅读目的不同也就需要不同的阅读方法。例如,题目中涉及文中人物的钱能否支付一部手机,那么在阅读中我们就要关注有关价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