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二、文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始在西方逐渐流行。皮亚杰(Piaget)关于儿童的认知发展理论,即活动内化论,首先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产生影响。在皮亚杰看来,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换句话说,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种自我建构。与皮亚杰不同,维果斯基(Vygotsky)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建构。他强调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重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心理机能发展中的地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包括了皮亚杰的自我建构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理论。

建构主义者莫雷(Murray)根据以上理论提出,学习过程是在教师或其他人的帮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建构自己的意义过程。学习者在建构新的理解时,是以自己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完成的。

(二)文化输入理论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所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是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克拉申认为,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可接触的语言输入时,即获得略高于其现有的语言水平的语言输入时,并且他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到对意义的理解或者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他才能够习得语言。这就是克拉申所提出的i+1公式。在i+1公式中,i代表习得者的水平,而1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

文化因素是语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将文化因素导入外语教学中,不但可以使语言学习者熟悉目的语的文化,同时可以缩小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所持有的社会心理距离,而且可以使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产生一种亲和力、认同感。文化输入理论表明,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态度对其语言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而学生对目的语态度的形成受到目的语文化的影响。由此可见,文化输入能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