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分层次

一、课程教学分层次

(一)理论依据

“分层次教学”思想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教育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因此,一切教学都应围绕学生的具体水平而展开。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基本是按学科教学大纲、教材的统一要求进行的。然而,近几年受高校扩招的影响,学生人数急剧增长,英语差异日益显著,两极分化加剧,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受不了”,尤其是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由于跟不上其他同学,他们往往放弃了英语学习。教育学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因此,要扭转这种局面,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必须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统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实施“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是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差异,改变统一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为培养多规格、多层次的人才打基础而采取的必要措施。

(二)分层次教学的具体实施

1.分层次教学的流程

新生第一周进行英语水平考试;英语教研室进行成绩评定工作,并向上级部门汇报;教务处根据各系学生的英语水平,以系为单位,将学生按照1∶3∶1的比例分为A层次、B层次和C层次。根据各系具体情况(学生人数、实习安排等)将学生分班,教务处向各系公布学生分班名单,并下达教学任务,主管部门配备师资,安排上课具体事宜。

2.具体的教学安排

教学安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三个层次的班级按照不同的学时上课,A层次总学时为60学时,在第一学期开课,大学英语为必修;B层次总学时为100学时,在第一学期(60学时)和第二学期(40学时)开课,大学英语为必修;C层次总学时为160学时,在第一学期(60学时)、第二学期(40学时)和第三学期(40学时)分别开课,大学英语为必修。英语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应用能力考试,凡是提前通过者,可以申请免修该课程。第二阶段:英语应用能力提高班。学校开设英语口语、翻译技能、商务函电、文秘英语、四六级等提高班,以满足不同学生英语学习的不同兴趣。每一个选修班为30学时。第三阶段:专业英语的学习。详细课程安排见表1-4。

表1-4 分层教学学时安排

img

(三)分层次教学的特点

分层次教学的分层次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学生学习分层: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星期内进行英语摸底考试,根据考试成绩,以系为单位,将学生分为A层次、B层次、C层次。A、B、C三个层次的学生比例分别为20%、60%、20%。《大学英语》课程总计120~140课时,分两个学期完成。A、B、C三个层次班级教学不是简单的分班授课,不同层次班级的学生心理、智力、基础等有较大的差异,教师应因材施教,以小组的形式,认真探索教学模式与方法。其二是教学目标分层次:A层次目标为提高目标,A层次班级的学生应达到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标准,并争取通过四级考试;B层次目标为较高目标,B层次班级的学生应达到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标准,并争取通过A级考试;C层次目标为基本目标,C层次班级的学生应达到学院考核要求(教改实行后一年之内制定考核标准和要求),并争取通过B级考试。其三是教学内容分层:A、B、C三层次班级大学英语课程总学时相同,修完该课程后学分相同。A、B、C各层次班级采用不同的教材,教材难度应呈阶梯状。C层次班级采用要求相对较低、内容相对简单的教材,或根据教学要求自编教材。在制定授课计划时应体现出三个不同层次的班级授课内容的不同、目的和要求的不同。

通过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A班“跨步走”,B班“稳步走”,C班“大幅跑”。这样既照顾了起点较低的学生,又给基础较好的学生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有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