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风格概述
(一)学习风格的定义
关于学习风格的定义,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和解释。以下将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德赛克(De Cecco)认为,学习风格是人们在学习新概念时处理信息的方式。
丽塔·邓恩(Rita Dunn)和肯尼斯·邓恩(Kenneth Dunn)将学习风格界定为,学生集中注意并试图掌握和记住新的或困难的知识技能时所表现出的方式。凯夫(Keefe)认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心理行为方式,是反映学习者的知觉,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做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指标。
英国心理学家帕斯克(Pask)认为,学习风格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喜欢采用的某种特殊的策略的倾向。
在瑞德(Reid)看来,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所采用的吸收、处理和储存新的信息,掌握新技能的方式。这种方式是自然的和习惯的,不会因为教学方法或学习内容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凯特·肯塞拉(Kate Kinsella)将学习风格定义为:学习者个体在接受、加工以及储存信息的过程中所采用的自然的、习惯的偏爱方式,这种偏爱方式具有持久性和独特性,就像自己的签名一样与众不同。它既反映了个体特有的生理特征,也记录了环境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斯滕伯格(Sternberg)将风格的意义解释为一个人较喜欢使用其能力的方式,它不是一种能力,也没有好坏之分,只是有所不同,是个人运用其能力的偏好方式。他认为风格具有下列特性:风格不是能力,而是使用能力的偏好方式,风格与能力相互配合即可创造出一个相得益彰的整合体;人具有多种风格的组型,而不是只具有单一的学习风格;对于同一类型的风格偏好具有程度上的差异;人具有程度不同的风格变通性;风格是社会变化的结果,是可以改变的;风格没有固定的好坏标准,时间与场合不同,所得到的评价也不同。
亨特(Hunt)从学习情境的角度认为学习风格是最有可能促使个体学习成功的教育条件或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指的是描述学生如何学习,而非学到什么。
我国的谭顶良先生认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胡斌武先生把学习风格定义为学习者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学习方式指的是学习者为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方法、策略、步骤;学习倾向指的是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动机、态度、情绪体验、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的偏爱。
可以看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不同的学者对学习风格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综合上述定义,笔者将学习风格总结如下。
(1)学习风格是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个人学习能力的方式或偏好。
(2)学习风格是个人经验及文化环境之间在长时间的交互作用下的结果。
(3)学习风格具有独特性、一致性及稳定性。
(4)学习风格多种多样,无优劣之分。
(5)学习风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改变。
(二)了解学习风格的意义
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而言,了解学习风格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针对教师来讲,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为教师了解学生、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使学生形成更加全面、合理的学习风格,帮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
(2)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重新审视他们惯用的学习方法,确定这些方法是否与学生的先天倾向相符合,使学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教师在安排、组织教学时,能做到心中有数,兼顾到更多学生的不同需求,从而有效地激励学生学习。
针对学生来讲,了解了自己的学习风格,可以更加关注学习过程,注意向他人学习有用的学习方法,不断拓宽、改进原有的学习风格,进而不断发展自己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质量。
总体来讲,了解学习风格对于教师和学生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2)有助于落实因材施教,有利于个别化教育。
(3)促进了学习风格与教学风格的匹配,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4)帮助个体了解其学习特征,采取相应的学习策略,拓展学习思路和方法。
(5)指导个人的自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