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原则
确立文化教学的原则是为了有计划、有目的和有层次地将语言和非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内容纳入外语教学总的体系中去,使传授语言与介绍文化同时在一个层面上展开,以达成语言学得和习得与文化学得和习得的一致性,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克服因文化差异而容易发生的跨文化交际障碍。据此,笔者认为在大学外语教学阶段,对文化内容的导入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认知原则
认知原则强调了解和理解,而不强调行为表现。文化教学中的认知原则,一则指关于英语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二则指可能进一步涉及诸如观察力、识别力等某些能力的培养。
英语中有很多词汇、语句、典故等来源于神话、圣经、文学作品、文学故事等。如果学生对这些词汇、语句或典故所蕴含的文化不了解、不熟悉,那么就难以理解这些语言所表达的内涵意义。
文化教学中的认知原则,首先强调学生对目标文化有所了解、认识。例如:
He sowed the apple of discord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国王帕琉斯和女神酉蒂斯结婚,邀请众神参加,唯独忘了争吵之神厄里斯。她便寻衅把一个金苹果扔到宴席上,说要送给最美丽的女神。从而在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神阿芙洛狄特之间引起争端,最后导致了特洛伊战争。后来the apple of discord就被用来表示“祸端、争端”。如果学生了解了the apple of discord这一文化背景知识,就很容易理解上述例子的意思:他在两国之间制造不和。
在英语文化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发现、分析、总结目标文化的能力,并据此掌握西方文化在价值观、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区别。为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撰写相关论文。
(二)交际性原则
文化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而教师在文化教学中应充分考虑文化内容的“交际性”,遵循交际性原则。从语言的交际概念看,在文化教学中,教师需要向学生传授的应该是那些容易使中国学生在理解和使用上产生误解的,或者是直接影响学生进行有效交际的文化知识。
(三)层进性原则
英语文化教学具有阶段性、层次性,在教学中应该遵循循序渐进或层进性原则。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英语文化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领悟能力等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地进行文化教学。这一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位学者的观点中得到证实。
林汝昌曾经提出,“外语教学应考虑以下三个层次:语言的结构层次,语言结构的文化层次,语言的语用文化层次”,并指出文化导入的这三个层次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只是在实践中各有所侧重,在不同阶段应该导入不同层次的文化教学,循序渐进地进行。
之后,曹文也提出,“文化教学存在两个层次,即文化知识层和文化理解层以及连接这两个层次的文化意识教育”,并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文化知识层培养的是具有观光客型生存技能的语言学习者,而文化理解层培养的是具有参与者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语言学习者”,最后还强调“文化教学的定位应是以文化知识为起点,文化意识为桥梁,文化理解为最终目的”。可见,曹文也认为文化教学应该是有层次地进行的。
王开玉认为,文化教育具有“阶段性”,因而把文化教育划分为“文化知识层次的教学与文化理解层次的教学”。他认为,“文化知识层的教学主要传授的是知识文化……不直接影响交际的背景知识。文化理解层次的教学主要传授的是交际文化,即直接影响交际的背景知识和文化模式。”
(四)对比性原则
对比性原则是指在英语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英语国家的文化和本土的文化进行对比,使学生发现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
学生通过对比,不仅可以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识,而且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在价值观、思维模式、审美情趣等各方面所存在的差异,一则可以避免形成种族中心主义,二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对比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不同的文化概念,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避免不同的文化行为,从而避免根据自己的标准来判断别人的文化行为,也可以避免把我们自己的文化带人到其他文化情境中去。通过对比,学生不仅可以学会区分文化差异,还可以提高辨别不可接受文化和可接受文化的能力,从而避免不加辨析、不加批评地接受目标文化,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际上,很多学生经常犯文化类知识的错误,正是因为缺乏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只关注文化的相似性,却忽略了文化的差异性造成的。
在英语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对比。
(1)词汇方面不同的文化内涵。
(2)习惯用语方面不同的文化背景。
(3)句法方面不同的语法运用。
(4)演讲方面不同的语言风格。
在这几方面中,教师和学生尤其应该重视英语教学中词汇和短语的文化内涵,因为它们反映了文化,是构成语言的基本材料。例如:
Live with your head in the lion’s mouth.
中国人认为,老虎是最勇猛的动物,老虎被称为百兽之王;而在英语的寓言以及民间传说中,狮子被称作百兽之王。如果教师此时能够将中英文化进行对比,那么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此句意思,即:你要虎口求生。
在文化教学中,教师要抛砖引玉,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后搜集资料,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有助于积累文化知识,提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由于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看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考方式和社会规范不同,文化冲击或文化冲突难以避免。但是,如果我们密切注意不同文化的差异,并时刻不忘对比它们,就可以加深对其他文化的了解,消除互相的误会,从而减少甚至避免由于文化的冲突而引起的暴力行为、武装冲突等。
(五)灵活性原则
在文化教学中,文化知识的理解相对容易,但是要让学生学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对文化知识运用自如却并非易事。为了取得更好的文化教学效果,为了更有效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该对不同的学生,按不同的教学要求,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文化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开办文化知识专题讲座、组织小组讨论、进行角色表演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知识。
文化内容广泛复杂,而教师的讲解毕竟是有选择的、有限的。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文化教学的场所延伸到课外,做到课内外相结合,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以此加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读书活动、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文化知识,使学生语言知识与文化洞察力同步增长,语言技能与文化能力同步增长。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会以正确的语法结构、恰当的语义和适合场合要求的外语进行交际,而且可以增大信息获得的准确性,减少交际中的误会,从而增进互相了解。
(六)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文化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都具有适度性。其中,教学方法的适度性是指教师在文化教学中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探究式、研究式学习;而教学材料的适度性则是指所选择的材料要能代表主流文化,代表普遍性文化,而不是个别的、特殊的文化。总体而言,文化教学中的适度,就是指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目的的需要,适度地教授学生学习所需要的文化内容,而不是无限制或不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地进行文化教学。适度应该以能扫除“当前文化障碍”为标准,并适当考虑“尔后文化障碍”为限,也就是说,在教学中遇到文化障碍时,只根据此时此景的文化障碍而进行必要的背景文化介绍,同时,为了便于为今后克服相同或类似障碍,文化知识所传授的面和度可适当放宽一些。另外,适度性原则也意味着教师应该控制文化教学占用的教学时数,因为如果缺乏针对性,宽泛、深入地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势必占用宝贵的教学时间。因此,点到为止或稍加发挥也是适度的应有之义。
(七)实用性原则
文化内容包罗万象,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但是由于英语教学受到各种客观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在英语文化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对英语文化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介绍。所以,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日常交际等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文化内容进行教学。换句话说,教师在实际的英语文化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实用性文化教学原则,重点传授那些与学生所学的内容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与学生的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以及与跨文化交际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例如,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侧重介绍有关贸易方面的文化常识和交际技能。另外,文化教学的实用性原则还要求相关文化教学的内容要有广泛的代表性,应属于英语国家中有代表意义的主流文化,而不必把英语国家的文化介绍得面面俱到。
采用实用性原则,一方面,可以避免使学生认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过于空洞;另一方面,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语言交际实践,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学习文化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转换为技能,迁移到实际交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