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学的内容
(一)国外外语教学的文化教学内容研究
国外众多学者对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下文将对一些主要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介绍。
1.弗赖斯的观点
20世纪40年代以来,弗赖斯(Fries)及其学生拉多等就对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做过不少论述。弗赖斯从语言教学的角度出发,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加人文化内容。他还提出,有关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情况的文化教学内容绝不仅仅是实用语言课的附加成分,也不是与语言教学总目的全然无关的事情,而是语言学习各个阶段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2.拉多的观点
拉多(Lado)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准则,就不能真正学到语言,当然也就不能真正学会使用英语正确、得体地进行交际活动。根据文化教学的不同目的,拉多把文化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初级意义单位,这些单位因文化和语言的不同而不同,教师在此部分应当传授文化内容以及所选词汇和成语的隐含意义。
(2)虚假定式,即关于目的语文化的定型刻板印象,如果本族人对目的语文化的形象是虚假定式,教师应当用正确的信息替代它们。
(3)伟大成就,使学习者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目的语文化成员心目中的英雄,这样学习者才可以真正学好一门语言。
3.海姆斯的观点
随着交际法的兴起,海姆斯(Hymes)在乔姆斯基(Chomesky)提出的“语言能力”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发展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新概念。根据海姆斯的观点,交际能力除了包括语言形式规则,还包括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规则。由于交际教学法主张依照语言的内容来安排教学,而不是依照语言的结构,因此交际法有利于自然而然地将社会文化因素融入教学活动。这样,学生在练习交际的过程中,往往自行领悟行为中的社会文化规则,即交际文化。
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使越来越多的专家认识到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因此,外语教学中除了要注意语言方面的内容之外,还必须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基于对文化的重视,学者将交际中的错误分为语言错误和文化错误,并认为后者的性质更严重。因为语言错误至多是词不达意,没有将心中的想法表达清楚,而文化错误却往往使双方产生误解甚至敌意,从而导致交流双方的失败。
4.克拉姆的观点
克拉姆(Kramsch)认为文化教学内容应从学习者自己的文化行为、个人习性、矛盾、偏见等的理解开始,主张文化学习中的多面性和多元化,从而提出文化学习的主要价值之一在于能使学习者加深对母语文化的理解。
后来,摩尔(Moore)继承了克拉姆的观点,认为文化教学的内容应是“全语言”的一部分,而焦点应是学生。
5.杜思特伯格的观点
杜思特伯格(Duesterberg)在深入探讨母语文化重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判断自己在文化形成中的作用。可以说,文化内容从最初的只关注目的语文化转变到重视母语文化,发展到现在的关注文化学习者本人及学习者本人在文化形成中的作用,既是内容上的回归,也是对学习者的回归。教师进行的文化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认识文化差异,学会对目的语文化的宽容,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协调彼此的文化差异。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可以成功地表达交际双方真实的意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际,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能力。
6.查斯顿的观点
查斯顿(K.Chastain)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应从狭义的文化入手,逐步扩展到广义的文化。他提出44个主题作为讲授狭义的文化的纲要,实际上是需要讲授的文化知识。桂诗春(1988)将查斯顿的外语文化教学的纲要简化为下列一些方面:学生生活、青年、父母、家庭、亲戚、朋友、恋爱婚姻、教育、职业、成就、快乐、饮食、文娱活动、金钱、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政治活动、爱国主义、社会问题、环境污染、人口、宗教、法律、仪表、报纸、广告、死亡、纪律、度假、穿着、交通、礼貌用语、身势语。
7.斯特恩的观点
斯特恩(Stem,1992)提出,一般的语言学习者需要学习以下六大文化教学内容。
(1)微观的个体及其生活方式(individual persons and way of life)。
(2)宏观的民族及社会(people and society in general)。
(3)地理(places)。
(4)历史(history)。
(5)艺术、音乐、文学及其他成就(art,music,literature,and other major achievements)。
(6)制度、习俗(institutions)。
(二)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内容
英语文化教学无论是从全球性文化还是从同一文化的不同层面来看,其内容大体可概括为言语文化、非言语交际文化及交际环境文化三类。下文将对其进行介绍。
1.言语文化
(1)与语音有关的文化内容。语音是语言的三大重要因素之一,因而是语言学习中的重要内容。而一种语言的语音不仅能保证使用该语言的人能相互交际,而且能显示出说话人的文化特征。因此,语音所体现的文化,也是英语文化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美国人讲话时习惯于慢吞吞地拖出声音,或者多带明显的鼻音,而英国人则没有这一特点。说话人的语音不仅能显露其区域特征,而且还能够反映其社会地位特征。例如,英国的皇家贵族、上层人士,无论在什么地区都把讲RP(Received Pronunciation)当成自己社会身份的象征,因为这种发音在历史上有King’s English(国王英语),Queen’s English(女王英语),Oxford English(牛津英语)之称,而老百姓则大多喜欢讲地方方言。如果一个高级职员讲地方方言,就会显得粗俗,有失身份;而如果一个搬运工讲RP,就会被笑话为“装模作样”。因此,我国学生有必要学习英美的语音文化,学会通过语音识别一个人的文化背景,从而有助于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2)与词汇有关的文化内容。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词汇中的成语、典故、谚语等更是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在文化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归纳、总结、对比这些词语与汉语词汇含义的文化差异。例如,英语中的green可以用来表达“嫉妒”的意思,而汉语则用“红眼”“眼红”表达“嫉妒”的含义。对于这一类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必要时还可以将其与汉语文化进行比较,使学生不但知道它们的表层词义,更能了解其文化内涵,学会真正得体地使用这些词汇。
(3)与语法有关的文化内容。语法是语言表达方式的小结,它揭示了连字成词、组词成句、句合成篇的基本规律。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各异。因此,教师在文化教学中应该注重挖掘语法所承载的文化,引导学生通过语法学习,理解英美国家文化。
首先,英汉语言语法的逻辑形式结构体现着英汉民族的思维习惯。英汉语言的逻辑形式结构表现在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是因为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英语重形合,是指英语注重运用各种连接手段达到句子结构以及逻辑上的完美。例如,要表达“他是我的一个朋友”,用英语不能说“He’s my a friend.”,而应该说“He’s a friend of mine.”。后一个句子中双重所有格的使用准确地体现了“他”与“我的朋友们”之间的部分关系。而汉语则未必如此,“打得贏就打,打不赢就走,还怕没办法?”这一句话看上去像是一连串动词的堆砌,这几个短句之间也没有任何的连接词语,但实际上其上下文的语意使它们自然地融为一体,这体现了汉语重意合的特点。
让学生了解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并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对于学生学习英语语法、减少Chinglish(中国式英语)的错误是非常有帮助的。
其次,语言的语法还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因此,教师在教授语法知识时应该介绍与其相关的心理、文化因素。语法是语言在交际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语言使用规律,因此必然会受到语言使用者心理上、社会上的影响。在英语教学中,如果学生忽视了语法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就难以理解语言中一些特殊表达方式和习惯用法。例如:英国人说“I was scolded.”,中国学生则往往使用“Some people scolded me.”以主动语态代替被动语态,其原因在于在中国人眼里,施事者的形象比受事者突出。可见,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就不同,语言表达因此也不同,而句法结构也就随之不同。因此,教师在介绍某些句法结构时,应同时介绍其语意和交际功能。如“Would you please turn down the radio?”并非表示疑问而是表示请求,这是因为按照西方人的风俗习惯,提出请求常用问句形式,以表示有礼貌;“Why don’t you do something?”形式上虽然是疑问句,但实质上是表示一种有礼貌的请求与建议;而附加疑问句“Lovely day,isn’t it?”实际上是无疑而问,只是英美人引起话题的一种常见的方式罢了。
2.非言语交际文化
非言语交际文化也是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言语行为传播着文化,有时非言语行为也在传递文化信息、表达思想感情。当然,非言语行为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表达明确含义,孤立地理解某一非言语行为的含义常常是难以奏效的。
非言语交际的定义有很多。宏观上讲,非言语交际涉及文化、民俗、社会学、人类学等众多领域,运用范围十分广泛,其语义也十分复杂。具体而言,“非言语交际指那些不通过语言手段的交际,包括手势、身势、眼神、面部表情、体触、体距等”(胡文仲,1999)。关于非言语交际的涵盖范围,其分类方法有很多。胡文仲教授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将非言语行为大致分为以下四大类。
(1)体态语。体态语包括基本姿势、基本礼节动作以及人体部分动作所提供的交际信息。
(2)副语言。副语言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和各种非语义声音。
(3)客体语。客体语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妆等所提供的交际信息。
(4)环境语。环境语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等。其中,前两类称为非言语行为,而后两类则是非言语手段。
在文化教学中,教师在非言语交际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三种情况。
(1)有些动作是某一文化中特有的。例如,在美国摇动食指(食指向上伸出,其他四指收拢)表示警告别人不要做某事或表示对方在做错事;把胳臂放在胸前,握紧拳头,拇指向下,向下摆动几次表示反对某一建议、设想或是强烈反对某人;压指甲表示有重大的思想负担、担心和不知所措。在中国用两只手递东西给客人或别人(即使可以用一只手拿起的)表示尊敬;说话时用一只张开的手捂着嘴,说明说秘密话。
(2)相同的含义在不同的文化中行为不同。例如,同样是表示不知道、为难、不赞成等含义,西方人喜欢耸肩,而中国人则喜欢摇头或摆手;同样是叫别人“过来”,美国人喜欢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上,握拳用食指前后摆动;而中国人通常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下,几个手指同时弯曲几次。
(3)同一行为在不同文化中所表示的含义不同。例如,人们见了很小的孩子喜欢用手去轻拍、摸摸孩子,这样的行为让西方妇女感到十分别扭,因为西方文化中,这种行为是无礼的,会引起对方强烈的反感与厌恶;而在中国人看来,这一行为是表示对孩子的亲近和爱抚,表示对小孩的喜爱。
3.交际环境文化
教师在文化教学中还应注意教授与交际环境有关的文化内容。因为它与不同交际场合、人际关系、礼仪习俗、价值观念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容易引起跨文化交际的误解,因此这方面的内容在文化教学中十分重要。
与交际环境有关的文化内容,主要包括不同文化在招呼与问候、道谢与答谢、敬语与谦语、恭维与称赞、禁言与委婉以及称谓等方面语言使用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还要指导和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日常口语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因素,使学生懂得相关的交际规则。例如,中国人在回答别人的称赞时往往过于谦虚,如人家称赞说你的外语说得很好!中国人往往回答“不敢当,还差得很远!”或者“哪里,哪里,说得不好。”以表示谦虚;而英美人则会直接用“Thank you.”或“Thank you for saying so.”等来回答。如果在与英美人士交际时按照中文的方式来回答对方的称赞,对方就会感到你认为他刚才说了假话,是虚伪的奉承。再如,中国人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时常常会说“一路上辛苦了,累不累?”(You must have been tired after the long flight/journey.),而外国人不喜欢被认为体弱,或有疲劳感,而喜欢在别人面前显得年轻、有朝气,因此使用“How was the flight?”或“Have you had a pleasant flight?”或“You have had along flight.”等问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才是恰当的。
西方人不喜欢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因此往往使用委婉用语“Would you mind doing…?”代替“You should do…”;在表达建议时西方人很少用祈使句,而用“How about doing…?”;即使是主动提供帮助时,西方人也显得很客气,使用“Would you like me to…?”表达提供帮助的意愿。
另外,英美国家人士认为年龄、收入、婚姻等涉及个人隐私,而询问个人隐私是不礼貌的行为,因此他们对涉及此类的问题比较反感。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西方人的谈话禁忌,使学生在交际中避免语用失误,更加得体地运用语言。
尽管文化内容大体可概括为言语文化、非言语交际文化及交际环境文化三类,但是实质上,文化的内容是纷繁复杂的,涉及的内容既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历史等大的方面,又包括社交礼仪、节日文化、禁忌文化等风俗习惯。在我国的英语文化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都十分有限,不可能涉及文化中的方方面面,因而对于众多的文化教学内容需要有所取舍,只能有针对性地挑选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我国的英语文化教学重点教授与英美国家有关的文化内容,同时简要了解其他英语国家的文化,或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换句话说,由于学习西方文化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与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所以在文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该选择容易掌握、适于学习、实用性强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技能进行教授,比如英美国家的地理、历史知识,英语词汇和短语的文化内涵,社会习俗,非言语交际符号,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因此,我国英语教学中具体的文化教学内容见表4-1。
表4-1 我国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