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情感教学
(一)情感教学的内涵
就情感教学的定义而言,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看法。以下介绍其中的几种观点。
情感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教师通过语言、态度、行为并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来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
情感教学指的是以人为核心,充分尊重人的本性、平等、自由、关怀及精神追求的尊重。
情感教学就是教师以教学活动为基础,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来调动、激发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从而努力做到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完美统一的过程,以期达到优化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
尽管不同的人对情感教学的定义看法不尽相同,但对情感教学的本质认识却是一致的,即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进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情感教学的理论基础
语言教学中的情感问题很早就被人们所关注。20世纪60年代,以艾瑞克森和罗杰斯(Erikson & Rogers)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家主张将学生看作是有别于他人的、有情感的个体。1977年,杜莱提出了“情感过滤说”,认为情感过滤是“一种内在的处理系统,它潜意识地通过情感因素来阻止学习者对语言的吸收”。之后,美国的克拉申(Krashen)将这一理论进行发展,他认为通过习得可以获取足够的语言输入,然而情感过滤“是阻止学习者完全消化他学习中所得到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的一种心理屏障”。这一理论说明,大量的语言输入并不能说明学生可以掌握目的语,因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还受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input)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的“吸入”(intake)。而且情感过滤的程度也影响着语言的输入,即情感过滤越低,语言输入就越容易被吸收;情感过滤越高,语言输入就越难被吸收。
此后,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将情感渗透到语言教学中。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斯贝(Ausuel)认为意义学习必备两个条件,一个是认知范畴,一个是情感范畴。认知范畴指学生能否掌握相关的知识;情感范畴则指学生是否已掌握相关的内容。汤姆·哈钦森(Tom Hutchinson,1999)也认为,“学习,特别是语言学习是一种情感的经历,而学习过程中所诱发的情感对于学习的成功和失败起着关键的作用”。不难看出,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情感都是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因素,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我国学者也非常注重情感因素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研究了情感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束定芳(1994)强调,“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王初明(2001)指出,“情感是维持学习动力的助推器,出现障碍必然导致学习的停滞”。项茂英(2003)强调,“解决情感问题有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
(三)影响大学英语教学的情感因素
具体来讲,影响大学英语教学的情感因素主要包含两类。一类是学习者的个人因素,即焦虑学习动机、自尊心。另一类是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因素,即移情、课堂交流。
1.焦虑
焦虑指的是个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威胁时产生的担忧的反应倾向。埃利斯(Ellis,1994)对焦虑进行了分类,具体包含以下三种。
(1)气质型焦虑,这是一种持久性的焦虑。
(2)情境型焦虑,这是由具体的事情或情境激发出来的忧虑心情。
(3)状态型焦虑,这是某一时刻产生的焦虑心情,是气质型焦虑和情境型焦虑结合的产物。
在学习的过程中之所以会产生焦虑,主要源于以下原因。
(1)学习者个性差异。性格内向或缺乏自信的学生因不擅于交谈或害怕出错,而不敢参加英语实践活动或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回答问题时也非常紧张,因此很容易产生焦虑。
(2)文化背景差异。大学中很多学生来自边远地区或农村,无论是他们的普通话还是英语基础相较于其他学生都有很大差距,他们说话或回答问题时常怕被人嘲笑,因此很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3)教学方式的差异。课堂活动的方式、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教师纠错的方式等都会引发学生产生焦虑情绪。
在学习过程中,一定程度的焦虑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学习过程中没有任何焦虑或焦虑程度过低,学习就会缺乏紧迫感,在没有动力和紧迫感的状态下,学生是不可能学好的。但是如果焦虑程度过高,那么学生就会处于一种过度紧张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也是很难学好的。只有焦虑处于适度的水平上,才会化压力为动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学习效果才会最好。因此,在具体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
(1)减轻学生的焦虑。首先,教师要对学生在使用语言时所犯的错误持容忍态度,要使学生明白,语言能力是在不断地产生错误和纠正错误中获得的,如果害怕出错,将永远不会有进步。其次,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各种英语活动,并对他们的进步进行表扬,使他们时刻感受到自己的点滴进步和成功的喜悦。
(2)让学生有适度的紧张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紧张感,使他们必须通过努力才能达到某种目标,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
2.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学习者在从事学习活动时出于个体内部的一种需要,或者出自外部环境的推动力被个体所意识而产生的一种内部需要的动因。学习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心理动力,所以其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动机水平高的学生可以在很长时间内保持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坚持将学习任务完成的恒心。
学习动机大致分为四种。第一种是以自我成就需要为目标的指向自我学习动机;第二种是以其他个人和自己的作用关系为目标的指向他人学习动机;第三种是以集体需要为目标的指向团体学习动机;第四种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的指向社会学习动机。
针对大学而言,学生的学习动机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受教室或课堂教学以外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受教室内部或课堂教学的影响。其中,大部分学生受课堂教学的影响。教师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知识传授者和组织者,其所具有的责任感、权威性、创造性以及情感因素均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直接的影响。喜欢专断的教师常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而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致不高;喜欢放任学生的教师往往缺乏责任感和对学生的约束力,进而使得学生的情绪不够稳定,缺乏学习积极性;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师就是民主型教师,民主型教师通常采用科学的、适应的、灵活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除教师外,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调查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状态受课堂氛围的影响很大。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具体来讲,首先,教师要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真挚的热情,在带动学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最后,教师要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自尊心
自尊心对学生的学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自尊心源自人们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具体是指学习者对自身能力或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在相同的语言环境中,缺乏自信、焦虑感强、害怕出错的学生往往不敢大胆回答问题和参与各种英语活动,因此也就失去了很多语言实践的机会,进而学习效果也就不能令人满意。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进而增强自尊心。
4.移情
移情是指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的一种行为和意识。移情对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移情并不代表放弃自己的情感,也不是一定要同意他人的观点。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能否形成良好学习氛围的基本要素。如果师生之间关系疏远,相互都有一种陌生感,那么师生双方的交流就会受阻,课堂气氛必然压抑沉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切忌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强加给学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意见。只有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抛开思想包袱,积极、轻松地参与课堂活动。
5.课堂交流
课堂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的重要场所,所以在课堂中形成的生生关系、师生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放下架子,积极地与学生沟通,并利用各种方法和渠道了解并尽快解决学生的困难。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信心和学习热情,进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