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原则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在英语教材尤其是基础教育的英语教材中,大部分词汇都是活用词汇。具体地说,是一些常见常用的词汇,或者说都是可与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相联系的名词、动词、形容同和人称代词。例如,表示事物外在特征的big,small,tall,short,thin,fat等;表示周围事物的window,door等;表示颜色的blue,green等;表示常见动作的walk,sit,standup等;表示人称的I,you,he,she,their,our等;表示人对事物评价的good,excellent等;表示人的感觉的cold,hot,cool等。所以,在词汇教学中我们可设计各种各样的语言环境,把枯燥的词汇用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这种直观的教学形式可以带领学生置身具体的环境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词汇的含义,从而促使学生将英语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种手段将词汇教学直观变化。
(1)实物直观,即教师注意利用教室的环境就地取材,或提前准备物品直观呈现大学英语教学法新的语言项目。
(2)形象直观,主要指教师运用模型、图片、卡片、简笔画、电教设备等模拟实物的形象来呈现语言项目。
(3)言语、动作直观,即教师运用听、说、唱、做、演、画等方式,通过生动的语言、良好的表情、形象化的动作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较快地理解单词,识记语言项目。
以上直观教具的运用,可以使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他们在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教学过程中习得英语词汇,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刺激记忆。
(二)情境性原则
传统的词汇教学通常是先教词的读音、拼写,再解释词的构成及其语法范畴,然后罗列词的各种意义和用法,最后进行造句练习。这种将单词的读音、拼写、语法、意义、用法和运用相互孤立的教学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词汇,而且很容易使他们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和积极性。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人们表达思想一般都是以句子为单位,而词只是句子的组成部分。因此,词汇的教学不应该是孤立的,而要与句子、语段结合起来,还要设置情境,借助情境来进行词汇教学。只有将词汇教学融入一定的情境中,学生才会更好地理解语言材料中的词义,掌握词的用法。此外,词的许多语音特征、变化规律以及不同意义的展示也只有在句型情境中才能综合地体现出来。在情境中教单词,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加强记忆,而且有助于学生把所学词在交际中恰当地使用。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想尽办法创设语言环境,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言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能够处在较为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多种语言练习。常用的创设情境教词汇的方法有以下三个。
(1)情境造句。教师可创设文字情境或动作情境,由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2)情境对话。如:在教单词excuse时,教师可先与一位学生做一次示范对话,然后让学生两个一组做pairwork来模仿记忆单词。如:
Teacher: Excuse me.May I use your book?
Student: Yes,here you are.
Teacher: Excuse me.Can you help me?
Student: Yes,it’s a pleasure.
(3)情境录音。如教授单词noise(噪声)时,教师可先播放课前所录学生互相讲话声、十字路口的喇叭声、叫卖声等,学生听过录音后,教师向学生提问:
Teacher: What do you hear?
Student: 噪声。(由此引出英文单词noise)
Teacher: Some students,cars and other things made the great noise,didn’t they?
Student: Yes,they did.
(三)循序渐进原则
英语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样,英语词汇学习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英语词汇的总数多达上百万,并且有些简单,有些复杂。因此,词汇教学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毫无层次、毫无系统地教学。教师在讲解词的意义和用法时,应遵循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当所学词汇初次出现时,其范围不可超出所学材料;随着教材中新词义和新用法的出现,逐步扩大范围,加深认识。在词汇学习起始阶段,要由旧到新,即在学习新的意义和用法前复习已学的意义和用法;不能超越学生的英语水平,即不能提前讲授学生尚未接触到的词义和用法。总之,词汇教学要层层递进,循序渐进,不能追求一蹴而就,一下子向学生讲解一个词的所有知识。否则,就会弄巧成拙,不利于学生掌握该词的意义和用法。同时,当学生达到了较好的词汇理解程度,应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到一个单词的多种用法,掌握一个单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用法。
(四)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将集中教学和分散教学结合起来是十分有效、必要、可行的措施。集中教学,可以使词汇更具系统性,更能发挥学生智力因素作用,学习强度越大,越能锻炼学生的记忆力,从而迅速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修养。但是集中教学法并不适用于任何情况,长期使用也会使学生感到烦躁、厌倦,所以将集中教学和分散教学相结合是最好的办法。集中分散交替互补这种方法在“张思中外语教学法”中表现得最为全面。
集中教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1.词汇选择
在词汇选择上,集中教学不仅包括教科书后词汇表上的词,而且还有一些常用词。前者能够扫清课内教学的障碍,后者可以为课外阅读创造条件。二者相互结合,不仅有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课外阅读、课外自主学习的习惯。
2.方法程序
集中教学的方法程序如下。
(1)思想动员。向学生说明集中识词记词的可能性、任务、方法、困难与利弊等,同时也要求学生做单词卡片,每词一卡。
(2)系统介绍记忆与遗忘的规律。介绍记忆成批词的循环记忆法和单个词的分析结构、联想、对比等,介绍减少遗忘的方法。
(3)首先示范100词,小结经验,然后再正式开始集中识词。每天一节课教100词,每周识500词,复习一次,集中学习1 200个词。
3.战略优势
战略优势的特点如下。
(1)突破词汇难关,为其他方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在短期内让学生树立学好外语的心理优势,每节课学习100词,以后碰到几十个词的材料也就不感到恐惧了。消除学生对外语的恐惧心理。
(3)有效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学会科学记忆的方法,对将来一生都有用。
集中教学结束后,必须要有分散巩固,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单词。所谓分散是指集中成组的词分散于词组、句子、文章中去,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化知识为技能,使词汇记忆由暂时过渡到长久。分散,实质上是大量集中知识学习转化为大量集中技能训练。当然,从形式上讲,分散是把词汇教学由集中于词汇课分散到其他课和环节上去。集中教学可以使词汇教学具有系统性,而分散记忆可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两者结合可以提高词汇教学的效果。
(五)文化性原则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结构、词义结构和搭配都与该语言的文化相连。在不同的语言中,词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情况很少。即使词语相同,所表示的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也会有所不同。例如,green在英语中表示嫉妒,而汉语中主要是“绿色”的含义,一般表示自然。词汇教学能够引导学生由意义到文化,由文化到思维,可以使学生掌握词义演变的规律,从而全面掌握词汇的意义,进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因此,词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词汇的字面意义,还要引申到文化方面,包括特殊文化背景、一般文化背景和相通文化背景等。
(1)特殊文化背景。例如,Indian(印度人,印第安人),China(中国),china(瓷器),black(黑色的,黑人)等。
(2)—般文化背景。例如,see(看见,明白),letter(字母,信),paper(纸,论文)等。
(3)相通文化背景。例如,fish(鱼,渔),foot(人脚,山脚),head(头,头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