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学的目标
(一)国外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目标的界定
文化教学目标对文化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许多学者对文化教学的目标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文化教学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发展。下文将简单介绍部分学者对文化教学目标的界定。
1.拉多的观点
拉多(Lado)指出,文化教学有着不同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作为整体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为了阅读文学著作;服务于国际交流;为了采纳一种民族共同语;为了阅读科技文献。
2.西利的观点
西利(Seelye)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教学的“超目标”,即文化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全体学生的文化理解力、态度和技巧,使学生能在出现文化障碍时在目的语社会中得体地进行语言交际。为了具体阐述自己的观点,西利在Teaching Culture一书中提出了旨在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技能的文化教学目标。
3.托马林和斯特姆斯的观点
托马林和斯特姆斯(Tomalin & Stempleski)认为,目的语文化的学习是外语教学大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他们还认为人类的文化虽然各不相同,但仍然存在共同之处。所以,托马林和斯特姆斯在研究西利所提出的文化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西利所提出的教学目标进行了补充,提出文化教学的目标应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使学生逐渐增强对目的语中的单词、词组在文化内涵上的了解。
(2)使学生逐渐意识到人们的行为都无一例外地受到有关文化的影响。
(3)使学生逐渐意识到人们的言行受到年龄、性别、社会阶层和居住环境等可变因素的影响。
(4)激发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求知欲,并鼓励他们与该文化的人们有所共鸣。
(5)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目的语文化在通常情况下的常规行为。
(6)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查获、整理有关目的语文化信息的技巧。
(7)提高学生用实例对目的语文化进行评价、完善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托马林和斯特姆斯不仅提出了以上文化教学目标,而且针对教师缺少适合文化教学的教材这一问题,为语言教师提供了生动、有趣、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材料,促进了文化教学的发展。
4.莫兰的观点
与其他学者相比,莫兰(Morin)更强调文化教学的语言基础以及发展变化。他认为,跨文化教育与外语教学有所不同,跨文化教育应该包括对外国文化的学习等教学目标,而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该只是以引导学生理解外国文化为目标。但是,在外语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体会外国文化,学生必须首先具备一定的语言水平。所以,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该以语言教学为基础。另外,综合教育的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将个人的文化学习以及社会变迁都规定为文化教学的结果。
由以上学者所提出的文化教学的观点可以看出,文化教学的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这些发展中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总结出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最终目的:增强学生对外语文化和母语文化之间的差异的认识,丰富学生外语学习的经历,帮助学生突破母语特定文化交际的模式、范围,从而培养学生对外语文化规约的认同态度以及尊重的态度,帮助学生在交际中实现从适应过渡到跨越,进而实现超越的跨文化交际过程。
(二)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目标
1.我国学者对文化教学目标的研究
我国众多学者也对我国的外语文化教学的目标进行了研究。下文将对其中几位学者的观点进行介绍。
胡文仲、高一虹指出,对于我国广大学生而言,外语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工具性的,也不仅仅是为了学会应付生存的交际技能,更不是为了将中国学生变成西方人,而是从总体上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胡文仲、高一虹把外语教学的目的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其中,微观层面的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交际能力;而宏观层面的外语教学的目标是社会文化能力,即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社会文化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使学生的人格更加完整,潜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其中,社会文化能力具体又由语言能力、语用能力与扬弃贯通能力组成。
为了具体阐明文化教学与学生人格之间的关系,高一虹在《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中进一步指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以人的建设为根本,以人格的基本取向为目标。她认为,人格的培养应该通过具体的教学或训练内容、材料、活动来进行,而不应该是空洞枯燥的道德说教。另外,在她看来,“是什么”和“成为什么”远比“了解什么”和“做什么”重要,也即“道高于器”。总之,高一虹坚持认为,文化教学重要的是将跨文化能力与人的素质培养这一整体教育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张伊娜在《外语教育中跨文化教学的重点及其内涵》中也阐述了与高一虹相类似的观点。张伊娜认为,工具观的文化教学重点主要在于扫除那些语言理解困难的文化障碍,而忽略了对形成价值观念取向影响至深的文化命题。因此,张伊娜提出应把文化教学从狭隘的工具观中解放出来,并将其上升为外语教育培养目标的组成部分,从而在文化教学中帮助学生在学习、掌握外语的同时形成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价值体系。
除了强调文化教学与培养学生人格、价值观的关系外,学者们还指出应培养学生在真实的交际中、在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的创新能力。陈申在《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中提出,文化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文化创造力。他认为,文化创造力是指外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掌握、运用外国语言文化知识,并与本国文化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创新能力。文化创造力是学生的一种能动性,一种主动从外国文化的源泉中摄取新东西的能力。另外,陈申还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之间存在动态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从长远的角度看,文化教学除了是语言教学的目标,更是帮助学生获取文化创造力的手段。
综观我国学者对文化教学目标的界定,可以看出学者们已达成以下共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是除了听、说、读、写、译等技巧以外可有可无的另一种技巧,而是对语言学习有着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同时,学者们以广阔的社会为着眼点,把文化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认为文化教学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掌握一门外语,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适应世界的发展。
2.我国大学英语专业的文化教学目标
我国2000年版本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教学要求上按级划分,每学期为一级。其中,教学要求中的文化教学目标如下。
(1)入学要求: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有较扎实的汉语基本功;对英美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和发展现状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基本的数理化知识。
(2)二至八级的要求: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具有较多的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具有较强的汉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