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方法
为了达到英语文化教学的各项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不同的文化教学方法。下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方法。
(一)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就是指教师在语言教学中直接向学生介绍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是一种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在我国,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场合,除此之外,学生平时很少接触英语使用环境,因而遇到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时,学生往往会感到十分陌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应该发挥课堂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直接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为此,教师在备课时可以精选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典型的文化信息材料,将它们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课堂上,这样不仅能增强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而且可以加深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气氛有利于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比如: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可以说“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二)文化旁白
文化旁白(Culture Aside)是一种较为方便的形式,也是传授社会文化知识的主要方法之一。文化旁白是指在进行语言教学时,教师就所读的材料或所听的内容中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见缝插针地做一些简单的介绍和讨论(陈俊森,2006)。
一般而言,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有特定的文化背景,有的是时代背景,有的是作者背景,有的是内容背景。如果学生对相关背景知识不了解,或者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就会影响他们对文章的正确理解,自然也就不能准确地推理和判断阅读理解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21世纪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十单元的Cloning:Good Science of Bad Idea中,有这样一句话“Faster than you can say Frankenstein,these accomplishments triggered a worldwide debate.”(不等你说出弗兰克斯坦,这些成果就已经引发了世界范围的大辩论。)对于这个句子,如果学生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就难以理解它的内涵和社会意义。教师需要在讲授前,以文化旁白的形式进行文化背景介绍:其一,Faster than you can say Frankenstein源于英语成语before you can say Jack Robinson(开口讲话之前);其二,弗兰克斯坦(Frankenstein)是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Mary Shelley)同名科幻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创造怪物而最终也被它毁灭的年轻医学研究者,其三,本文提及此人物有其社会意义,它能使读者将克隆技术与小说情节产生联想,表达出作者担心克隆技术会使人类作茧自缚、玩火自焚的心情,而这种担心又与世界上已经掀起的大辩论不谋而合。当学生了解这些文化背景后,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对句子的理解也就顺理成章了。
再如,在讲授人教版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必修1 Unit 4 Earthquake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展示世界上有史以来大地震的情况,还可以介绍地震的有关情况以及预防地震的方法,以使学生对地震有较形象、具体的认识。
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文化差异往往是理解英语的较大障碍。使用文化旁白法,能够有效地清除部分语言认知障碍,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英语。教师可以充当讲解员,也可以运用图片、实物教具或者多媒体课件等手段进行讲解,无论通过哪一种手段,其目的都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读或所听的内容,同时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理解。文化旁白具有机动灵活、用途广泛的优点,因而使用时间最长,但同时具有任由教师掌握、随机性很大的缺点,而且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需要教师有较高的驾驭语言与文化的能力和一定的教学技能与艺术。
(三)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就是在文化教学中对母语文化和所学语言国文化的异同点进行对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种语言使用过程中的文化规约、行为规约的异同,是利用“同”来获得语言学得和习得的“正迁移”,而指出“异”是为了防止文化学得和习得的“负迁移”。
简单地说,对比分析法就是在教学中直接利用本国文化,通过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来进行文化教学。对比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本国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异同,正确区分知识文化因素和交际文化因素。由于汉语和英语分属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系,而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又差异颇大,因而通过比较两者的异同进行教学可以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对比分析法是跨文化研究的主要方法,也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方法。文化的对比分析法是语言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此外,在这种方法的使用中,对比不能仅限于表层的形式的对比,还应该有深层的内涵的对比;不仅要进行语言的对比,还要有非语言的对比;不仅要做语言、非语言形式与意义的对比,还要做语言交际行为的形式和意义的对比等。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NSEFC必修3 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时,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分析中西方具有相同功能、相同意义的节日,让学生对国外风俗理解得更深刻。这是就文化主题的讲授进行对比分析,在语言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中,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例如,高中英语必修模块北师大版中出现了peacock,phoenix,bat,rooster等表示动物的词汇。在教授这些单词时,教师可以先列举几个表示动物的单词,再给出它们在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喻义,然后要求学生先把它们与其汉语背景下的寓意相配对,再与其英语背景下的寓意相配对,最后给出含有该动物词汇的词组,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表示动物的词汇在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喻义。表格设计见表4-2。
表4-2 动物词汇在中西文化中的喻义
总之,对比分析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克服在学得和习得所学英语和文化的过程中的心理障碍,而且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当然,在比较两种文化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本族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相互关系。一方面,对外国文化抱一种客观、宽容的态度,避免拒绝任何外国文化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态度;另一方面,要避免盲目追随外国文化,对外国文化不做任何分析,全盘接受,而应坚持本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四)讨论法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安排一些小组讨论、集体讨论等活动,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促使学生发挥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人教版NSEFC必修3 Unit 2 Healthy Eating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提供一篇介绍西方饮食文化的材料给学生阅读,然后组织学生就材料的内容进行扩展性的介绍和讨论,最后让学生就西方饮食文化与中国饮食文化进行对比、分析、讨论。通过这种介绍、讨论、对比、分析等有意识的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使他们在英语学习中善于发现英美文化特点并乐于了解和学习英美文化。再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先向学生解释中西方人对待老人的态度有很大的不同,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反映社会生活的许多其他方面的差异,使他们掌握所学语言的一些语用原则和使用特点。
让学生参与讨论,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使他们对所讨论的结果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图片、实物展示法
图片、实物展示法指用图片或实物来说明、解释某一个“文化现象”。例如,教材中可能出现hamburger,pudding,sandwich,salad等西方文化所特有的词语,我国学生可能对其不太理解。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通过给学生展示图片或者照片的方式介绍此类物品,让学生对它们有一种感性认识。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实物展示的形式给学生讲解中西方习惯上的差异。例如,教师在教授英美信件、信封的格式、式样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找一封英美国家的来信,直接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以免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出错。
(六)借助媒体法
借助媒体法指通过各种媒体手段,如电影、电视、网络等,帮助学生了解多种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不同的文化习俗。现在,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上有大量关于西方普通人生活的材料,对于了解西方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日常用语,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语言特色,以及姿态、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的交际手段有很大帮助。
在一些电视英语教学节目如Follow Me,OnweGo,People You Meet中有很丰富的材料可供使用。如果教师能够适当指点学生借助媒体进行学习,就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以打招呼为例,朋友之间、陌生人之间、上下级之间在表达上有许多不同。由于电视节目提供的场合多,语言材料自然也就富有变化。同时,电视、电影还是观察和研究姿态、表情、动作等语言以外的交际手段十分有用的材料。例如,教师可以组织或鼓励学生观看Dashan and Friends in Canada;Family Album USA;You and Me;Hello,America等VCD或DVD,增强学习材料的真实度和挑战性,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与理解,为他们日后能顺利参与各类语言交际活动打好基础。
电影也是一种了解西方社会文化的有效手段,能够提供丰富有用的材料。尤其是对于专门介绍西方社会情况的纪录电影,直观的画面与所要教授的文化内容相得益彰,使得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地体验异国文化的不同。这比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如果教师能加以适时的指点,教学效果会更好。
(七)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和鉴赏法
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和鉴赏法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文学作品进行多角度的剖析,了解人物的情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人物间的交流和文化冲突。
在我国现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大多数学生了解英美文化主要还是依靠间接阅读相关材料,如小说、报纸、杂志等。但是,很多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仅仅为了追求情节或者为了扩大词汇量,而并没有注意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文化方面的细节,比如风俗习惯、文化差异等。因此,教师应该正确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和积累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并适当对这些文化开展分析、对比,从而有效增加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
例如,《大学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四册第三课Solve That Problem With Humor第10段有这样一句话:Suddenly,the graying pencil line mustache on Michener’s face stretched a little in Cheshirean complicity.“How very nice of you all to turn out to see me! …Shall we go in?”(第10段第2-3行)。这里的Cheshirean complicity(柴郡猫式的共谋)虽是作者杜撰出来的一个短语,但Cheshirean一词是有它的由来背景的。柴郡猫(Cheshire cat)是著名英国儿童文学作家卡罗尔(Carroll)的作品《艾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一个形象。总督(Michener)酷似柴郡猫样地咧嘴一笑,把纠察人员及旁观的工人当作是来欢迎他的人,机智地使自己摆脱了困境。
(八)游戏法
造成学生交际失误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许多词语对英美人和中国人来讲所产生的词的联想意义和词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对于这类文化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内涵。例如,在讲解landlord,owl,peasant,restroom,propaganda等具有文化含义的词语时,教师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让其中一组列出这些词在英语里的联想意义,而另一组列出这些词所对应的汉语词的联想意义,然后教师进行对比分析。
(九)丰富课外活动
课堂时间是十分有限的,而英语文化包含的内容纷繁复杂。因此,为了扩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后开展形式多样的有关文化、交际知识的课外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增加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对文化差异的认识。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后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有关西方文化的讲座,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有关文化交际的文艺晚会、知识竞赛等。
(十)充分利用外籍教师资源
就英语学习而言,与英语人士接触,听英语人士授课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有条件的学校有必要聘请外籍教师授课。学生通过与外籍教师接触,不但能够听到纯正的语音,学到地道的语言表达方式,而且还能学到许多生动的、课堂上学不到的有关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东西。例如,在什么场合应该讲什么话,做出何种反应,以及一些非语言的交际手段等。此外,对于教材中的有些东西,中国教师没有接触过,只能把词典中的“definition”传授给学生;而外籍教师作为两种不同文化的中介者、解释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生动地、形象地向学生讲述清楚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区别,从而帮助学生避免用本族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外族文化。另外,学校还应请外籍教师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他们本国的社会情况、文化生活、风土人情等,也可以请外籍教师讲述其在中国遇到的一些文化差异等。通过与外教接触,学生们可以直接地感受到文化的差异,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