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古代史事管窥》简介
《象山古代史事管窥》这本书是由何元均著创作的,《象山古代史事管窥》共有82章节
1
作者简介
1934年生于浙江象山,1954年浙江师范学院毕业,在大、中学校任教多年,1984年起任象山教育局教研室主任至退休。曾先后兼任象山县政协常委,政协教卫文体委员会...
2
象山县政协文史资料丛书编委会
主任 白国璋 副主任 胡建萍 张敏 编委 倪伟珍 韦金红 吴家唯 朱南方...
3
象山近年出土文物
(县文管会收藏唐代前) 陶壶 陶豆 陶圈足盘 陶釜 陶双鼻壶 陶单把罐 新石器时代玉质饰物 白玉玦 青玉玦 新石器时代石制生产工具 石凿 半月形石刀 石耘田器 ...
4
序言
雄奇秀丽的天台山脉,蜿蜒起伏,把象山县这个重峦叠嶂的半岛送入东海之中,造就了特殊的地理形势:北倚象山港、南扼三门湾、东临大目洋。海岸绵长,岛礁星罗,兼有山光海色...
5
序二
通于史者善为文,精于文者易入史,中国传统文化因一直有这种文史哲互融的肥沃土壤,所以无心插得柳成荫的情形是很常见的。何元均先生厚积于文,长年盘桓于文学之乡,年轻时...
6
第一辑 史前的文化遗址和出土文物
象山是象山人共同的家园,作为象山人,都想了解象山的历史。 先民们在象山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至少已有6000年岁月。立县后才有县史的记录,至今不过1300余年。而...
7
新石器时代的塔山遗址和庙山头遗址
历史,依靠文字的记载而流传于后世。在上古没有文字的时代,后人只能凭传说及地下发掘出来的文物,推测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文化。 到目前为止,象山已发现两处面积都在1.5...
8
近年出土的战国至隋代文物
进入战国以后,由于象山属东方百越地区,在中原的历史文献中缺少记录。丹山上曾有一块山岩,古称“蓑衣岩”,上有文字,历代无人读懂过,可见其时代之久远,后来又被损毁,...
9
第二辑 立县前的传说
象山的历史,粗略言之有三个阶段:一为史前时期,只能从文化遗址和出土文物中稍窥大概,已如前章所述;二为从夏代之后直到立县之前,中华的历史已有文字记载,但没有对象山...
10
彭姥岭、彭姥与彭祖(周代)
彭姥村是象山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村名,彭姥是这个村子最早的居民。在彭姥村背后西北角,有一个彭姥岭,是当时通往内陆的必经之路。岭上有一小庙,庙中泥塑彭姥夫妇神像。此小...
11
徐福隐迹蓬莱观(秦代)
“县西南二百五十步,蓬莱山之下旧名蓬莱观,秦徐福、梁陶弘景皆隐迹于此。”南宋宝庆《四明志》的这段记述,其来源是更早的两块旧碑:唐《蓬莱观碑》和宋《西谷记碑》。 ...
12
安期生云游游仙乡(秦代)
从战国晚期至秦有天下,方术之士的活动盛极一时,海中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成了他们所宣扬的神仙境界。这些方士,粗看都近似道家,如加辨别则有两类:一类宗阴阳家邹衍之...
13
蒙顶山上的梅尉故迹(汉代)
据县志载,天台山之余脉,绵邈萦纤数百里,或起或伏,至宁海、象山之界为盖苍山。越数里,为(大)丹山,东出东岭里许,势似断而跌宕复起者,日蒙顶山。蒙顶山分支有三,西...
14
弥陀寺中的赵五娘殿(东汉)
这一传说虽不见于县志,但在象山民间影响之大,远非其他传说可比。然而,其情节样式,实在太多,姑录旧作一篇,分角度溯其源流,于诸说撮举其要,以供参阅。 爵溪弥陀寺的...
15
陶弘景驻足炼丹山(南朝)
陶弘景(456—536)是南朝齐、梁间兼通儒、道、释的人物,当时象山尚未立县。清乾嘉间盛行考据之学,倪象占先生疑其活动与象山无涉。然而宋人言之凿凿;丹灶、石屋、...
16
第三辑 唐五代时期的象山
唐神龙二年(706)象山立县,经历了唐代从繁荣到凋敝的变化。天祐四年(907)朱全忠灭唐,国号大梁,封镇海、镇东节度使钱镂为吴越王。天下从此分崩离析,出现了“五...
17
象山本是安化乡——象山建县历史回溯
“方隅宛在水中央,问族前知安化乡”,这是乾隆间名士倪象占《象山杂咏》的开篇之句。这个乡隶属于什么县?道光《象山县志》总纂、宁波府学教授、金石学家冯登府,在《重葺...
18
首任县令徐旃生平推想
象山立县,首任县令为徐旃。此后,唐县令失考。宋、明两朝县志依据《蓬莱观碑》,提到了杨弘(宏)正。清乾隆间鄞县董沛著《两浙令长录》,经钩玄索沉,得县令四人: 徐旃...
19
象山古村及有关氏族
象山北部的古村,以彭姥村最有名。其东侧有柘(梅)溪,西侧有应真乡,南侧有九顷,东北有保德村。象山中部古村,有庙山头附近的管溪(茅洋);象山西南蟹蛆港(时称渔澳港...
20
唐元和间象山县域初考
象山在唐神龙二年(706)立县时,隶属于江南东道台州。后江南东道改称江南道,唐广德二年(764),象山改隶江南道明州。 象山县三面环海,一路穿陆。对这一境域的“...
21
《蓬莱观碑铭》补阙并注译
蓬莱观碑立于唐大中二年(848)蓬莱观重修竣工之时。碑铭内含大量极有价值的信息,是象山历史上最重要的文物之一。宋宝庆《四明志》中曾收录有关记述,元王传宗《炼丹山...
22
杨弘正精苦吏事
唐大中四年(850),“杨弘正令象山,精苦吏事”,高瞻远瞩。象山出现了“大中政治小贞观”、“桑田蕴酿诗书气”的局面。千载之后的象山人,仍在怀念他的功绩。遗憾的是...
23
裘甫起义于象山海上
裘甫以区区百人起义于象山,竟使东南震动,朝廷失措,大唐王朝尽露衰败的迹象。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形势毕竟不同于唐朝末年。 裘甫(仇甫),剡县(今噪州)人。“唐...
24
唐代陈岙的青瓷窑
1974年,在黄避岙乡陈岙发现了一处青瓷窑场遗址;1983年在珠溪乡山厂村的山坳里,发现了一处青花瓷窑场遗址;1987年在东塘山,又发现了一处青瓷窑场遗址。 经...
25
黄晟祖孙与象山
从晚唐至五代,军阀横行,兵骄将悍,叛乱与政变反复循环。国家的纲纪和社会的道德秩序荡然无存。兵连祸接,伤亡数动辄上万甚至上百万,以致农事连年荒废,严重缺粮时竟以人...
26
吴越国时期象山的寺院和神庙
清雍正《浙江通志》载,宋代以前,象山有寺院16所。其中2所兴建于象山立县前二百年的南朝时期,14所兴建于立县后二百年的五代吴越国期间。 南朝时期象山的寺院 凤跃...
27
第四辑 宋代象山
宋朝历北宋(960—1126)、南宋(1127-1279)两个时期。这320年,是宋与辽(916—1125)、西夏(1031—1227)、金(1115—1234...
28
钱俶纳士归宋
后周显德七年(960)正月,殿前都检点、太尉赵匡胤率兵北御契丹,至陈桥驿发动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行代禅礼,即皇帝位,改元建隆,国号为宋。中原易主,吴越国于次月...
29
地不相属,并为三乡
唐时象山有五乡,历五代而不改。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象山并为三乡。时名臣寇准为相,张陶知县事,距象山县入宋版图28年,距大宋立国46年。 宋初经历近半个世...
30
重邑令之选,名宦辈出
刘攽的《象山县西谷记》中说:“庆历初(1041),诏书益重县邑之选,使州郡以令,举才而用之。象山亦增置令一员,自尔至今三十岁,所更九人。象山令遂有善政见纪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