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本是安化乡——象山建县历史回溯

象山本是安化乡——象山建县历史回溯

◎“安化乡”之说的由来

“方隅宛在水中央,问族前知安化乡”,这是乾隆间名士倪象占《象山杂咏》的开篇之句。这个乡隶属于什么县?道光《象山县志》总纂、宁波府学教授、金石学家冯登府,在《重葺夏王庙记》中说得很明白:“象山本鄞之安化乡。”在宋宝庆《四明志》中,也提到过象山本为安化乡,但无人作过深究。笔者想追本溯源,作点探索;还打算把某些相关的材料也附带说说,以广见闻。

鄞在战国时,为越国东境之采邑。越国人的祖先是夏禹,死后葬于会稽。夏少康封庶子无余于会稽,守坟茔,奉宗祀,国号“于越”,这是越国的开端。此后,据《国语·越语》载:“勾践之地,东至于鄞。”到公元前306年,楚并越;前223年,秦又灭楚。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始置郡县,置故越地为会稽郡。鄞为其属县,汉仍其旧。象山在秦汉时都隶于鄞县,到三国时,鄞属吴国。直到这个时候,象山这块土地,才有一个行政区域上的名称:“安化乡”。

秦汉以来,帝王都好神仙之说,直至吴国,无不如此。“安化乡”,意为游仙郑安其羽化登仙之乡。明代鄞人郑真还这样说:“象山在明州海上,有丹山蓬莱之胜,玉芝、朱草、琅讦及不死之药生焉。古仙神人羡门、安期、偓佺之徒尝居之。”当时安化乡之命名,与会稽郡中许多海上神仙活动的传说有关。远的如从彭姥村寻长寿之星彭祖的影子,从蓬莱观、三山里探徐福和安期生的踪迹;近则如对蒙顶山梅尉故迹的缅怀:无不带着神奇的色彩。基于这些传说和想象,冯登府曾描写过当年安化乡的风光:

夫象,瀛海之一隅也。风涛之所震荡,蛟龙之所出没,阴阳日月之所吞吐,山精水仙之窟宅,往往而有。西望天柱,郊庙五帛之地,百灵之所朝也;东浮溟渤,鼍梁虬遇,平成之迹在也。

◎宁海立县,安化乡一分为二

《旧唐书·地理志》载:“唐神龙二年(706),析台州宁海县及越州鄱县地,置象山县。”到底是分了宁海县和鄮县的哪些地方置象山县?为搞清来龙去脉,就要追溯宁海的建县及其境域的划定。

东汉末年(220),曹丕篡汉立魏国。45年后,司马炎重演当年曹丕故事,建立晋朝,称晋武帝。其时魏已灭蜀,灭孙吴以统一天下,就成为晋初的当务之急。晋咸宁年间(275-280),司马炎先后选派重臣羊祜、杜预为大将军,坐镇襄阳,作灭吴的准备。太康元年(280),听杜预之荐,任益州刺史王浚为龙骧将军,训练水师,修造楼船,作攻吴的前锋,率巴蜀之众,顺江而下。晋军所向披靡,战船连接百里,用火烧断横在长江中的大铁索链,鼓噪进入石头城(即金陵,今南京)。吴主孙皓只得大举降旗,亲至王浚军中肉袒请降。当时情境正如唐人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一诗所写: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儿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获秋。

平吴之后,出于管理的需要,对原属吴国的行政区划作了调整,宁海就是在调整后新建的一个县。宁海立县在什么时候?对此说法多而且杂。1993年新编《宁海县志》把晋太康元年定为宁海建县之年:“太康元年,晋将王浚平吴,请析临海之北二百户、鄞八百户置宁海县,设治白蟒,属临海郡。”这里说明了临海析出的“二百户”地处“临海之北”,但没有说到鄞县析出的八百户处于鄞县何方。宋宝庆《四明志》就把这一点说明白了:“晋析临海县之北与鄞之安化乡置宁海县。”

《宁海风土记》中有一段话说得更具体,且含弦外之音,值得玩味:“裂鄞之八百户,安化乡二百步,置宁海县。”史志中述及分县,多用“析”字,未见有说“裂”者。“裂”,用如“裂帛”,以强力撕开。在此指征服者“硬划一条界线”,不容分说,强制执行。在划定界线之后,因无高山、大河相隔,只得留“二百步”空间居中,以免日后争执。也许是由于安化乡这块宝地,神仙的传说太多,鄞县人舍不得放弃,不得已裂一大块析归宁海,留下了神仙味最足的部分,仍属鄞县。

行文至此,可能会引出一个疑问:安化乡不过是一个乡而已,难道户数比新建的宁海县还多?为什么一定要划出800户?还留多少户?

这就要从当时县、乡两级的设置讲起。秦立郡县制以后,汉魏两晋,均于县之下设乡。汉代的乡里组织按面积作区划: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一乡大约方百里,相当于宋代的县。东汉时的乡转为按居住人口区划:百家为里,十里为乡。此外也参考地域大小,允许每乡居民有多少。大略一县中人口500户以上置一乡,达3000户置二乡,5000户置三乡,万户以上置四乡。

晋承汉制,按地方人口之疏密,每五十里至百里置“里”,有里吏一人。达500户则置乡,一乡约为一两千户。一般每县至少要有两个乡,多则六七乡。每乡皆置“啬夫”与“游徼”,管理地方事务。啬夫收赋税,解讼争;游徼掌捕盗贼。此外,乡有“三老”,主持一乡教化,最受尊重,但不具体管理地方事务。

当年鄞县在“裂八百户”归宁海以后,留下部分仍称“安化乡”。按晋代立乡标准,其户数至少是500户,否则不成为“乡”。

为什么要划出800户的原因,亦于此可见:析出临海县北200户之后,一定要再加800户之数,方能凑足两个乡,否则不能成县。

历史证明,裂安化乡为二,分属两县,实为下策。其造成的弊端有三。一日违地理。原安化乡与临海郡之间,有大海(岳井洋)、高山(盖苍山)相隔,如同天堑;今却在人烟稠密处,人为地划出界线,几近儿戏。二日蔽政令。原安化乡多港汉、海岛,亟宜加强管理,以畅政令;现反而裂为两地,各成边鄙,政令蔽塞,执县政者难免“鞭长莫及”,结果因流于失管,致无力整肃盗贼。三日逆人情。两地居民近在咫尺,鸡犬相闻,人情来往,血肉相连;现被强行分割,难免怨声载道,县中吏胥,也不胜道途之苦。而其上策,则是以安化乡独立置县,方能避免种种弊端。

◎象山立县,安化乡复归于一

安化乡的一分为二始于宁海立县,复归于一则始于象山立县。从公元280年分开,至公元706年合一,中间共历426年。

这426年,在中国历史上是政局大动荡、大分化,民族大融合的年代。当时北方是“五胡乱华”,即五个少数民族在混战中先后建立过十六个国家;南方是不断地改朝换代,西晋不久被灭,司马氏逃到南京建立东晋,不久又被拥有军权的刘裕所篡灭,此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短命的皇朝。全国战乱不断,白骨蔽野,民生极度困苦。三个世纪动荡、分化的结果,是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先是隋朝的短期统一,接着是大唐的繁华盛世。

监察御史崔皎

唐神龙元年(705),朝廷派监察御史崔皎到江南东道越州、台州等各州县考察民情吏治。崔皎此行由北而南,考察了鄮县各地后,即渡螂港(今象山港)去安化乡,顺道转入宁海,去台州各县。

安化乡较小,崔皎两天下来就考察完毕。越过县界,两百步就是宁海的彭姥村。虽然是隔了一县,两边民众的衣着口音完全相同。已经过了十几代人,但民间嫁娶婚丧的风俗,一如从前。

崔皎及随行人员一路行去,翻过了十来个大小山岭,足足走了三天,才到达宁海县治白峤。崔皎回京复命的时候,根据历史传统、地理环境、风俗民情和管理方便,向朝廷提出了一个奏议:“于宁海县东界海曲中、象山东麓彭姥村置县。”所谓“海曲中”,指的是今西沪港、象山港和大目湾之间的这块地方,彭姥村居于中心,也就是象山的东麓。朝廷接受了他的奏议,于第二年就“析台州宁海县及越州鄮县地置象山县”。安化乡的这两个部分,经历了426年之后,终于复归于一,成了象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