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旦板筑县城,修治西谷
宋代象山社会、文化的繁荣昌盛,得力于宋初几任贤令的勤政爱民,其中最受称道的是林旦。
林旦,嘉祐二年(1057)进士,嘉祐八年起任象山令,治平四年(1067)擢为监察御史。嘉祐二年这一科,欧阳修任主考官,出了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唐宋八大家”中的苏轼、苏辙、曾巩以及邑人陈辅等与林旦同时登第。林旦治象4年,政绩斐然。史学家刘攽,深惜“象山遐远,士大夫莫之往,令之善不尽传”,写成了《象山县西谷记》,勒之石上。刘攽,庆历初进士,任职州、县20年,深知地方官甘苦。后任馆阁校勘、中书舍人,协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以学识渊博、议事公直称于当时。《西谷记》云:
然吾闻令通西沙港以道,利涉海者。板筑县城,而正社稷、夫子位,堂宇壝埒皆应古典,既(即)可谓之知所务矣。修治西谷,益枝花卉,因其修竹老木为亭榭,以眺望东海而相蓬莱,非其有余力而暇及此哉!
林旦能得如此称道,确实不易。所谓“知所务”,指一般县令所应该做的事情;“有余力而暇及此”,本着《论语》“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句意,指的是完成一般县令本职“所务”之外,还有余暇,再做些陶冶情操、在文化上影响深远的事情。对于林旦“知所务”的事,此处举三端:一为“通西沙港以道”,即修建一个道头,便利涉海者登舟;二为“板筑县城”;三为“正社稷、夫子位”,即摆正社稷庙与文庙的位置。这里先说“板筑县城”一事;“其有余力而暇及此”者,指的是“修治西谷”,亦拟稍缀数语。
◎板筑县城,保境安民
先说“板筑”。“板筑”是一种原始的筑墙工艺。板指木板做成的框,筑是杵。就地取材,以泥土拌以砂石或瓦砾为材料,用杵夯实,即成一段墙。不断地积叠、连接,可成一堵大墙。这种墙在偏僻古老的山村里,尚可见遗迹。
再说“县城”。象山在神龙立县时只说于“象山东麓彭姆村置县”,未提及县城。据《蓬莱观碑记》中有“肇名创城”一语,有人认为立县同时已创城;而明嘉靖县志中有“象旧无城廊”一语,则似乎象山本无县城。关于象山建城的记载,最早见于宝庆《四明志·城廓》一条:“县城周围一百五十步,治平中令林旦筑,河水环之。东门日’登瀛’,西门日‘登台’(亦称‘梯云’)。”五百年后的嘉靖《象山县志·城池》一条作了补充:“象山旧无城廊,代受海患。宋治平间,令林旦板筑象城,开四门:东‘登瀛’,西‘登台’,北‘登明’,南‘登云’。岁久土湮,迹无可见。”两条合参,可见此类城墙原本就不能经久,自唐迄宋,即使旧有,亦已湮塌。据嘉靖县志云:“象山南麓七十步为县城,筑基为龟形,取‘象逢龟则止’之意。”可见立县之后,自唐至宋迄明,象山县的城墙是几经变迁的。
从宝庆《四明志》所记“周围一百五十步”看,林旦所筑之城从东至西的距离,相当于现在的县署,今东澄河、西澄河可能为旧护城河遗存。而其南北纵深,则远不及现在。旧城池距山脚还有七十步,再加“河水环之”,要留相当空隙。而据宝庆《四明志·象山县治图》(附后)所示,县城内自南而北中轴线为象山县楼门、敕书楼、县厅;东厢为宣诏亭、主簿厅(平易堂)、东厅;西厢为班(颁)春亭、平粜仓、县仓、西厅三瑞堂。尉司、县学在城外东南角,社稷坛、炼丹井在城外西南角;登瀛门在城外玉带溪东头(今东街);登台(梯云)门在玉带溪西头(今西街)。
板筑之县城,虽然简陋,但在当时确是一大工程。在冷兵器时代,这样一座环以护城河的城池,不仅便于管理,还可抵御小股海匪的骚扰,使县署从此有相对安全的环境。
◎修治西谷,与民同乐
林旦任象山县令,“三年政成,多创从前所未有”(雍正县志)。修治西谷,开辟了一个游赏休闲的公园,与民同乐,确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创举。“论者以其政化可方中都,而襟宇超然,则(孔子及弟子)浴沂之侍匹也。”(《宁,皮府简要志》)

林旦修治西谷
所谓“西谷”,是县署西边的山谷。县署以西50步是一片桃林,桃林中有小径,即桃源径。由此向西上炼丹山,行里许可达山顶应真亭。在应真亭和桃源径之间,蓬莱泉曲折流过,经桃林后称濯缨溪,溪侧有濯缨亭,亭边有炼丹井。炼丹山南坡有灌木亭,亭侧有竹间亭、曲水亭、射圃。观澜亭独处县西偏北一里的象鼻山坡上,登亭可以远眺东海。
桃源径与县署近在咫尺,“十亩红桃”,足供流连。西向诸景,高低错落,竹木掩映,清泉萦回。西谷中应真亭、蓬莱观、蓬莱泉、炼丹井等古迹,深蕴人文内涵,盘桓凭吊,发人遐思;新辟的灌木亭、竹间亭、曲水亭等景点,都是“因其修竹老木为亭榭”、“益植花卉”而已,朴素自然,不失本色。观澜亭出侧嶂、倚岩隈,在此望浮空岛屿、天际云涛,又别是一番风光。
林旦与民同乐,也偕友人来此观赏。其中情谊深厚,而且留下记载的是明州通判许将。许将乃庆历间状元,出使契丹时,契丹人闻讯跨坐屋栋上,聚观“南朝状元”风采。许将后来任“直学士院判、尚书兵部、进翰林学士、拜尚书左丞”,“与邑令林旦友善,尝至象山遍游西谷,互相唱和。今所存者,只《题观澜亭》一诗而已。”(据嘉靖县志,诗附后)
治平四年(1067),林旦将北上履新。他整理了平时所写的《应真亭》、《桃源径》等诗,最后又写了《西谷》,合成《西谷十咏》。而《西谷》一诗的最后两句:“课成还北上,魂梦此难忘”,抒写了自己的情感。林旦4年治象,把治绩当作自己交给象山父老的“窗课”(作业),在离任北上的时候,对象山这方热土还梦寐难忘。直至清代,著名经史学家全祖望对林旦“以文学为政”极为赞赏,写了《林大令西谷诗》。
附 林旦《西谷十咏》等
余至象山,得邑西山谷佳处。暇日过游,因其亭榭泉水,离为十咏。
西谷
由桃源径以西,至应真馆绝顶,共为西谷。
雅有山林性,今来水石乡。栽花寻秀陇,泛酒掬沧浪。
地暖春常早,云阴夏自凉。课成还北上,魂梦此难忘。
应真亭
亭在蓬莱山顶,予酌透瓶泉,得《石井栏记》,即大中时应真乡,遂以名之。
我爱井泉清,来逢井上铭。佳名知故里,绝巘为开亭。
日外仙舟远,云间拱木青。茫然千古意,谁与问沧溟?
桃源径
十亩红桃径,穿花过水西。清泉来不断,过客到应迷。
露锦披芳坞,晴霞倒碧溪。年年春意在,会见下成蹊。
蓬莱泉
采药瀛洲去,扁舟竟不还。黄金成海外,故井独人间。
乳滴岩花泗,苔封石字斑。空令千载后,犹复望三山。
濯缨亭
早岁逐浮名,尘埃已倦行。浩然临绝岸,聊此振烦缨。
世事随波远,吾心自水清。营营朝市路,谁识孺歌声?
灌木亭
行行修竹径,时此一登临。为有凌霄干,长垂满院荫。
海云生远日,山月照闲心。幸免才为累,无嫌弃掷深。
曲水亭
岩溜抱山急,传觞何太频。回看好客醉,还笑浊醪醇。
汉曲人方远,兰亭迹已陈。劳生无足校,酣放即天真。
竹间亭
昔人尝种竹,此意为山林。野翠何凌乱,羁怀得放吟。
化龙知有节,待凤岂无心?怅望山阴客,飘然不可寻。
射圃
百步开新圃,弯弧注采正。樽罍供乐事,金鼓叠欢声。
敏手徒为妙,中心自要平。何人能举解,观堵定纵横。
观澜亭
万古渊源会,凭栏试一观。云涛谁可际,勺水自为难。
日月闲中永,乾坤物外宽。幽人休怅望,平地亦波澜。
观澜亭(宋·许将)
危亭高处倚岩隈,西望蒲昌海浪回。山戢鳌头天外出,水经缴穴地中来。
千重侧嶂扶摇没,万里分流混沌开。令尹观澜知道大,三年穷邑更淹才。
林大令西谷诗(清·全祖望)
天门山高临蓬瀛,此为天东天尽设长扃,所惜仰在一隅游客所不经。风流林大令,惠政与海清,汲井忽逢井中铭,开径还添径外亭。自西而北观洪澜,岂独小憩堪濯缨!谁其赋者许右丞。尔时沿海正承平,况有贤司牧,雅琴日夜鸣。一俟崎头飞矢谷神惊,七百年来日以倾!可怜俗吏莫我听!
附 宋宝庆《四明志·象山县治图》

关于宝庆《四明志·象山县治图》的说明
一、横贯县治东西的是玉带溪(今为东街、西街的地下水道)。玉带溪之东有登瀛门,西有梯云门(登台门)。溪上有桥三:东板桥,县东半里;市桥,县南70步,桥上有亭;西桥,县西170步。
二、县治正中为县署,即所谓“县城”。有板筑之城墙,墙外为护城河。在县署自南而北中轴线上,依次为象山县楼门(庆元四年即1198年,县令韩元礼重建)、敕书楼(嘉定十四年即1221年,县令赵善晋重建)、县厅(淳熙四年即1177年,县令高子英重建)。
县楼门外东为宣诏亭,宝庆元年(1125)县令季齐愈重建;其后为主簿厅,宝庆三年主簿姚时雍重建。县楼门外西为班春亭,亦季齐愈重建。班春亭后有平粜仓、县仓。
三、护城河南段与玉带溪之间,有尉司和县学。尉司在县东100步,原为蓬莱驿。宋建隆初废镇遏副使,置县尉,改作尉司廨宇。其西为县学;其东为东亭庙,在东门外,旧名海济庙,又名起春庙,祀东方青帝。每岁立春前一日,邑令迎春于此。
四、县署西南,玉带溪之北,有社稷坛、东岳庙、平帅庙。社稷坛在县西300步,治平中县令林旦建。社坛祀土地神,稷坛祀五谷神。东岳庙即东岳行宫,在栖霞观侧,祀泰山东岳神。平帅庙又称平水庙,即夏禹王庙,在县西一里。
五、县西有教场(治平中为桃源径),有炼丹井、栖霞观、炼丹山,炼丹山上有应真亭,均在西谷中。
六、县西北有昭应庙和等慈院。昭应庙即圆峰庙,县西北140步,等慈院在县西北一里,即等慈禅寺。
七、玉带溪之南,据宝庆《四明志》载,县东(登瀛)门里有待贤亭,西(梯云)门里有迎麾亭。县南70步有弦歌市。
依县署中轴而南,接市桥有佛亭,内供无量寿佛,嘉定十三年县令赵善晋建于放生池之北。放生池之南为绿野馆,亦为赵善晋重建。绿野馆之南即为田贩。惠政桥在县南一里,绍兴年间(1131-1162)编木为之,久废。赵善晋重建改为石桥。
县西桥南端为酒务。当时设酒监,管理酒类专卖,并辖各乡“人户买扑酒坊”。县西南240步为城隍庙,神龙二年(706)县令徐旃建。
(此图系竺桂良先生从武汉图书馆复印得来。复制时只在线条上稍作修饰,使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