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象山举人名录看元代的科举与学校
宋代的象山出现了文化高潮,到了元代则一落千丈。从《民国县志》的“选举表”看,象山在元代受辟荐的仅13人,能确定为举人的仅4人,更毋庸说进土了。
元代象山县举人名录

元代象山县辟荐名录

续上表

对以上名录中要说明两点。
一、元代象山县中举共4人,都在元顺帝即位(1333)年之后。3人授教授,1人授教谕,都属教官。中举人数,远较其他朝代为少。据乾隆县志载:蒋汝砺,至元二十年(1283)由举人转为通州学正;周巽子,至元二十八年辛卯科举人。元代科举于延祐二年(1315)开始,此前无科举,何来举人?说法显然有误。蒋邦直乃蒋景高之父。
二、象山受辟荐13人,其中9人受荐在元顺帝至正年间。有6人先任教官,职司有学正、教授、蒙古字学录、学录等。
为什么元代象山的人才竟如此稀缺?
这就要进一步了解元代的学校和科举制度。
学校和科举原是紧密连接的,学校培养人才,科举选拔人才。在元代,两者却被分开了。元代建国之初,就设学校,而开科举则在元中叶以后。元仁宗延祐二年恢复科举,距元统一中国已35年。
元初先设中央国子学,有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汉学国子学,均为贵族学校,专为蒙古人、色目人及降元汉人高官子弟而设,南人无缘进学。元统一全国后,各地方也设学校,教官多由政府聘任,按官阶高低,其名称有教授、学正、学录、教谕、直学等。直学非教师,掌管学校经费。教谕最低,管县学。学校生员成绩优良者,经地方官荐举,可用为地方教官或吏属。为了推行蒙古字,在地方诸路设立蒙古字学,蒙古字学高于汉字学。王刚甫当年即被授为庆元路蒙古字学录。
对于官员的选拔,元代重世袭,除宗王贵族世袭外,达鲁花赤亦为世袭,连一般重臣官吏,也多世袭。此外,则依靠辟荐。上至诸王驸马,下至各道肃政廉访使,都可保举叙官。捕盗、纳粟、工匠、吏胥有功都可叙官。从学校出来的生员无科举,但可“以吏为师”,一旦被上级识拔,即可为官。故《元史·选举志》序说:“吏道杂而多端。”“以吏为师”,是造成元代吏治腐败的根源之一。
元朝的科举无县试,分乡试、会试、廷试三级。乡试规定全国取举人300名,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各占1/4,名额分配至各路。蒙古人、色目人与汉人、南人分组考试,试题不同,蒙古人、色目人考两场,汉人、南人须终考三场,然后以300人总名额参加会试。
会试在京师由礼部主持,淘汰2/3,按上述比例录取100人参加廷试。廷试由翰林院主持,再淘汰若干人(宋代从会试到股试不淘汰,仅改变名次)。元代廷试试“策”一道,蒙古、色目人限500字,汉人、南人限1000字。廷祐二年(1315)初开科举,“廷试”百人之中,仅录取56人,中式者分左右两榜。右榜为蒙古、色目人,左榜为汉人、南人。右榜所授官阶比左榜为高。
由此可见,元代的科举对汉人、南人限制很严,中进士者极少,中举人者只能授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