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古村及有关氏族

象山古村及有关氏族

象山北部的古村,以彭姥村最有名。其东侧有柘(梅)溪,西侧有应真乡,南侧有九顷,东北有保德村。象山中部古村,有庙山头附近的管溪(茅洋);象山西南蟹蛆港(时称渔澳港)北岸,有古村柳村(今横堤村)和峙后;东部古村有下俞岙(今夏雨岙)、大徐和珠溪;远在南部的古村有崛坡和墈头。

在民国《象山县志》中,五代前留下迁入记录的,有以下十几个氏族。

柳村柳氏

据《柳氏宗谱》载,南朝宋、齐间(420-502),“河东永济(今山西省内)柳橙兄弟十五人俱显宦”。柳憕举茂才,尝为宁海令(时象山未立县)。因乡民朱文清与王文威争田,柳憕实地勘踏,见其地山清水秀,于是就来此筑室卜居,是为柳岙。之后,族人分派至洋大场、小石坑。

峙后袁氏

民国《象山县志》载:“唐时,袁氏祖卫自宁海鉴桥迁。”袁卫系三国时袁术之后裔,初从河南汝阳迁至宁海鉴桥,后又迁峙后。其支分派南岙。

下俞岙俞氏

唐武后时(690—704),检阅俞高一,自宁海县迁来。

大徐徐氏

唐首任县令徐旃停官之后,携眷属居此,子孙多显达。徐氏另一支分派杉木洋。

彭姥村姜氏、章氏

彭姥村乃县治。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值黄巢起义,姜晟为建州刺史,避乱至广南。后黄巢下广南,姜晟自广南航海至县,居县治晏清坊。子孙分派居西周、竿头。

五代闽国检校太傅章仔钧之第十子、工部侍郎章仁肇,于后周广顺元年(951),避闽乱居象山弦歌里,葬东塘山。

按:从以上记述中可见,作为县治的彭姥村,已在扩展。至唐末乾符五年(879)已有坊巷,晏清坊即其一;后周广顺元年已有郊村,弦歌里即其一。姜、章二姓,见诸记载,未见记载的应该更多。

保德村刘氏

据《民国县志・氏族表》,唐刘高一,自宁海柴溪迁至保德乡,其子孙分派县城及考坑。至宋代,刘氏一门曾中七进士。

浦裔刘家岙刘氏

倪象占《蓬山清话》:“县南十里浦裔,东近乌龙山,其村名河东、河西。闻里老云,相传为一大埠,海舟入港,下桅而进泊于此。地名浦裔,凡贾治货焉,不半里为百丈岸,再以小舟送入县治中。乌龙山之东名刘家岙,相传宋刘氏七进士皆出此。近惟茅茨数家,无刘姓者。”

按:参照两段记载,必须弄清保德乡与刘家岙的关系。于是从民国志《先贤传》中,查刘氏第一个中进士的刘渭里籍,云“象山保德村人”。进而查宋宝庆《四明志》中的乡、里、保区辖,在政实乡中有保德保。保德保是否就是保德村?再查明《嘉靖县志》中的乡、里、保区辖,发现政实乡辖下有保德村,而《游仙乡》虽无宝德村,其十九都有河东,附近有刘家岙。因1956年建水库,居民迁居河东,原刘家岙村址已变成刘家岙水库。倪象占所云之刘家岙,应指此处。

宋代之后,保德保由于从北到南的距离过长,一分为二。北端的保德村仍留在政实乡,南段自河东村以下,划入游仙乡,而刘家岙在河东村附近二三里处。

保德保、保德村均系大地名,在宋代刘家岙是其所属小村。河东村、刘家岙虽到明代划入游仙乡,在宋代而言,仍可称为保德村,在唐代则为保德乡所辖。

梅溪倪氏

据《民国县志》载:唐昭宗时(889—904),招讨副史倪九畴自永嘉平阳航海至县,居缯棚岭。[1]三人:长居县治,次居梅溪,三居钱仓。子孙分派居朝宗碟(大碶头)、儒雅洋(倪家)。今下梅溪存唐招讨副史祠,村后倪郎山有倪九畴墓,元翰林学土危素撰墓志铭。

龙屿张氏

五代后梁开平年间(907—911),明州刺史张仲瑀,洛阳人,其长子梦麟迁象山之龙屿;次子梦祥居甬,乃张煌言先祖。

墈头陈氏

五代后汉天福十二年(947),福州归吴越国。陈挞(荣绪)随降,钱慎为东府安抚使,治福州,奏荣绪为安抚使司马。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纳土归宋,之后陈挞被徙象南墈头,后其子孙在宋代中进土者甚多。陈氏有一支,分派西周镇陈隘村。

崛坡与珠溪黄氏

崛坡又称月楼岙,黄姓居民占80%,有两支,各有谱。崛坡《黄氏宗谱》谱序称系楚春申君黄歇之后,及秦灭楚,裔孙黄恒为避秦,从会稽东乡之柳溪,挈家二十余口直抵崛坡而居。“唐神龙二年(706),二十九世孙黄得胜为归仁乡(一云鄞崇儒乡)乡长,刻名县碑。”谱序中录黄恒所赋诗:“国乱难容一老身,盍从徐子访三神,山深唯有天同日,地迥原无版属秦;机杼不惊门外犬,犁锄隐业陇头云,三竿红日眠初起,无复更深更扑人”,并谓其村“唯此崛起,可以南捕北掘”,故名崛坡。清时因村处月楼岩下山坳,改称月楼岙。其支分派励家坪、南向、司前、金鸡山、鹤洋、织布厂、三眼碶。

五代吴越国象山镇遏副史黄永阶亦家于象山,为珠溪黄氏始祖。珠溪《黄氏宗谱》奉明州刺史黄晟为一世祖。晟子三人:尔肃、尔淑、尔邈(二世)。尔邈子三人:永安、永阶、永清(三世)。黄永阶之曾孙六人,分派象山各地:德升居马坡,德昌亦居崛坡,德遂居南堡,德展居下庄,德元世居珠溪。珠溪《黄氏宗谱》中所附简要世传,颇有史料价值。

两谱序称神龙二年黄得胜为归仁乡长一事,存疑。唐代元和年间(806—820)象山境域南至大海35里,神龙初崛坡是否已入归仁乡辖内,待考定。所录黄恒之诗,系工整之七律。七律属近体诗,至盛唐始成熟,为黄恒当时所不能作。虽系伪托,所写避乱隐迹于海角深山怡然自乐之情景,倒也真切感人。

象山依山傍海,是一块热土。开始,特殊的地理环境,吸纳了来自四方的民众,来此渔盐耕作。从6000年前至唐神龙年间,终于形成了一个县的规模。但当时的土著居民大多是缺乏文化的勤苦劳动者。由于意外的天灾人祸,居住者常有迁徙流走。立县之后,才相对固定。这也是唐徐旃担任首任县令时,无法按朝廷的规定,同时建立县学的原因。不仅象山如此,明州所属各县亦不例外。

直到唐大中年间,杨弘正任县令时,随着文化的逐渐发展,象山本土才算出了个“乡贡三传”王关,因为读书风气的形成,象山在会昌六年(846)才有条件在明州所属各县中第一个设立县学。

在此前后,由于中原战乱、时局动荡,许多有文化的氏族先后迁入这块相对安宁的乐士,本文所列举的几个古村,只是还保存着记录的一些例子,被历史湮没的可能更多。就是这样,象山这块热土,以博大的胸襟接纳了四方之士,四方之土在融入象山以后,带来了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并在此生根发芽,结出硕果,对象山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各自不同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