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俶纳士归宋
后周显德七年(960)正月,殿前都检点、太尉赵匡胤率兵北御契丹,至陈桥驿发动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行代禅礼,即皇帝位,改元建隆,国号为宋。中原易主,吴越国于次月即遣使朝贺。随后,赵匡胤南征北讨,削平灌镇,扫灭了自立为王的诸国。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王钱俶见大势所趋,于五月上表,纳土归宋。表云:
……今者幸遇皇帝陛下嗣守丕基,削平诸夏。凡在率滨之内,悉归舆地之图,独臣一邦,僻介江表。职责虽陈于外府,版籍未归于有司,尚令山越之民,犹隔陶唐文化。太阳委照,不及蔀家;春雷发声,兀为聋俗:则臣之使然也。愿以所部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户五十五万六百零八,兵十一万五百三十六,献于下执事。
象山作为八十六县之一,也随之入宋版图。
入宋后,废除了吴越国所设的统管各县军政的镇遏副使,改由文臣主县事,置县尉,管理地方治安。宋代象山首任县令为陈偓,兼主簿、县尉。
宋熙宁年间(1068—1077),象山曾有一块《西谷记》碑记述象山入宋后的情况。撰文者为史学家刘攽,留下大量有价值的史料,文中有云:

吴越王钱俶
在五季之世,州郡兵事为重,吏以武猛成暴能取民者处右(列为优等),是故县令养民之任益轻,所用多非其人……及宋兴,始以廷臣行县事。于是大县剧邑,稍得良吏矣,然僻陋穷远之乡,尚略如旧。方此之时,象山绝处海上,官无令尉,独主簿为治。
就五代的总体而言,确如刘攽所述。从具体情况而论,象山县在吴越国治下较他地为好,黄永阶任镇象山遏副使9年,之后,即在象山安家。证明其为官期间与民众有良好的关系和感情,否则不会占籍象山。象山算不上“大县剧邑”,入宋之后的最初20年,多由县令兼任主簿、县尉。景德初年(1004)后,为主簿兼知县事。37年中的主县政者,还算不上“良吏”。直到庆历初(1041)以后,宋朝廷“重县邑(令)之选”的政令,才真正落实到“绝处海上”的支邑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