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陈岙的青瓷窑
1974年,在黄避岙乡陈岙发现了一处青瓷窑场遗址;1983年在珠溪乡山厂村的山坳里,发现了一处青花瓷窑场遗址;1987年在东塘山,又发现了一处青瓷窑场遗址。
经鉴定,陈岙瓷窑属初唐时期,东塘山瓷窑属宋代,珠溪乡青花瓷窑属明清时期。由此可见,象山自唐至清,制瓷业一直在发展,而且产品的质量与时俱进。这里溯其源流,着重要说的是唐代的青瓷窑。
◎瓷窑遗址简述
唐代青瓷窑遗址在黄避岙乡陈岙村,处于黄大山脚下塔曼礁西边的一个山丘上。窑址北依山丘,坡度平缓;西距象山港海面约200米,南为稻田。瓷片堆积层厚度有一米多,堆积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100米×60米)。察看窑基,发现有两座并列的青瓷窑(亦称龙窑),依山而筑。窑头朝西,在山坡下端;窑尾朝东,在山坡上头。窑南的稻田,呈圆形,直径20多米,似为当时的制坯作坊。把窑基、堆积层及制坯作坊连起来看,当年这里是一个完整的窑场。窑场西边黄大山脚下有一条大土沟,还露出灰白色的瓷土,可能就是当时制坯掘土所遗。
◎产品和窑具
通过对大量堆积残片的仔细观察后发现,此窑的产品种类不多,主要有碗、盘、缽、瓶、瓮、罐等6种,造型古朴,釉彩装饰简单。窑具只有很原始的匣缽和填饼两种。
碗:在堆积层中残片最多,造型基本特征是敛□、曲腹、平底。
缽:特征与碗一样,不同的是体形大,腹部深。口和底直径的比例为2:1,呈现出初唐瓷缽的风格。
瓶:侈口、尖唇、丰肩,有短颈和长颈两种。短颈的肩部横安双耳,长颈的肩部竖安双耳,这种复式双耳是初唐瓷瓶的典型特点。
盘:盘口外侈,口沿较尖,盘体平坦而浅,高足。高足盘是南北朝至初唐瓷盘的形式,中唐以后的墓葬中就不多见了。
罐:残片很多,形体类型也多,不一一描述。
瓮:瓷瓮的体形很大,器壁厚,腹壁直,平底。
以上各式造型普遍呈现初唐风格,所施釉彩,是青绿色的高温釉。碗、盘、缽一类,釉彩只施在口沿,瓶、瓮、罐一类只施于口沿至上腹。胎体大部分不施釉,装饰较简单,都是初唐瓷器的特色。瓷器上的大片彩色以及几种颜色相间的斑点和斑块装饰,系我国青瓷装饰中最早的技艺。
该窑未经上釉的胎体中,有的为灰白色。这类胎体坚硬细致,烧结程度好,制瓷技艺高巧,反映出选料、淘洗、捏练等工序操作已高度熟练。
至于窑具,在堆积层中,残片数量很多,但种类只有匣缽和填饼。匣缽用来装半成品瓷坯,垫饼垫在瓷坯下面,防止烧结。这种窑具很早就使用,丽水吕步坑窑址中出土的窑具与黄避岙窑址中的基本一样。吕步坑窑址所产的瓷器,其时代上限至南朝,下限为初唐。
陈岙青瓷窑建于初唐,属当时著名越窑之一。所产瓷器造型古朴稳重,结实耐用而不失秀气。釉彩的调配和装饰技巧,雅致大方。其在我国唐代青瓷中处领先地位。该窑址海上交通方便,产品除县内自用外,还可以通过海道运向全国,以至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