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的监司杨王休

为政以德的监司杨王休

在象山的历史上,宋代是一座文化的丰碑,杨王休(1135—1200)乃代表人物。他出身寒微,登进士第后任州县小吏25年,任成都路监司多年,都能本“仁以为己任”的儒家思想,克己奉公,恪尽职守,秉中华传统文化理念化洽四方,成为宋光宗朝四大名监司之一,而且在《宋史·艺文志》的“史”、“子”、“集”中都留下著述,受到当时朝野一致称道。同时代的鄞人资政殿学士楼钥,为他写过《华文阁待制杨公行状》,有详尽记述,这里略举其要。

◎克己尽职,官舍如僧居

杨王休塑像

杨王休字子美,祖居郡城(庆元),从曾祖杨端开始,迁居象山政实乡美政里(现南庄杨家)。祖上虽是清寒的平民之家,却以隐德闻于乡。杨王休生于绍兴五年(1135),髯龄时已有成人气象。父杨涣延师教读,苦家中无书,即倾资从国子监购买“经史”。稍长后肄业于蓬莱山僧庵中,昼夜苦读,至雪积于阶而不觉。下笔成章,尤好辞赋,兼通《春秋》。后进入庆元府学,名列诸生之上,为贫寒子弟楷模。

乾道二年(1166),32岁的杨王休登进士,授台州黄岩县尉。宋时县级学官无专任,多由主簿兼理。也许是主簿非进士出身,王休职掌缉捕盗贼,却被指定先兼管学校。他倒乐于承担,进入学宫,躬自课读,奖拔俊秀,一改旧时风气,其后黄岩县登科者相踵,深受父老赞许。而黄岩的地方治安,形势也很严峻。邑有豪民,称霸一方,蓄无赖数十,还有分工:为首者出谋策划,骨干运作钱财,小角色充当打手。多年来,县吏无可奈何。王休又转而进入本职角色,收集罪证,告白州郡,将豪民黥隶他州。民众料不到一个新科进士,竟有此胆识,闾里欢伏,称之为“铁面少府”。以后他又办了不少案子,成效卓著,升庐州合肥知县。王休只身赴任,仅携一仆自随。昼理厅事,夜寝书室,诵读每至夜深。时尚书王希吕为帅,得悉后倍加赞赏,叹日:“据案决是非,此犹可及;官舍如僧居,两年如一日,实有所不能也。”

◎心系民生,权为民所用

淳熙五年(1178)杨王休被授南康军签判。当时朱熹知军,主管江西南康政务,方致力于振兴文教,在倒坍的遗址上重建白鹿洞书院,日课诸生读书。朱熹正苦于无合适的助手,来了个比他年轻5岁的杨王休,大喜过望。两人一见如故,常在一起研讨经义,相与发明。朱熹对王休青睐有加,此后书院事务,不分巨细,悉委办理。杨王休师事朱熹,朝夕请教,不仅学问上大有进境,还坚定了他一生以德为政、使“天下归仁”的理念。南康境内苦于赋重,民不聊生,致流移者甚众。朱、杨二人力请于朝,幸得少宽。淳熙十二年秩满,朝廷拟调王休进京任职,他却秉持施行教化礼乐于四方的理念,不求安乐,力请外郡,于是擢知洋洲(今陕西洋县)。州中多好讼事者,王休剖决精明,人不能欺,因以无事。又崇教化,课农桑,百姓安之。淳熙十五年知金州(今陕西安康市),兼管安抚。金川临边塞,民族杂处,许多问题利益纠葛。最困扰民众的是公渡和茶市。公渡由政府主管,过渡要收费,早晚却无船。茶市行榷茶法,由国家统一收购,统一出售。此中涉及茶叶的质量、价格和茶仓管理等多方面问题,弊窦丛生。有私贩者,有仗势私榷者,执事吏胥与茶商勾结,亦贪弊害民。王休出公帑造浮桥,民大称便。同时罢茶场,由政府向茶商鬻茶引(购茶数量等级的证书),任茶农自由交易,一方无不快之。帅守宇文价和宪使朱致和相与赞叹:“安康之政,前所未有也。”

◎任监司多年,全国知名

宋光宗绍熙年间(1190—1194),杨王休先后任成都路提刑按察使、提举常平使、转运使,还代理经略按抚使,与辛弃疾、马大同、邱崈并称为光宗朝全国四大名监司。“监司”属于哪一级的,职责是什么?为了说清个这个问题,先得了解宋代特有的地方官制。

宋太宗时分全国为十五路,以后逐渐增加,至南宋北地尽失,又分为十六路。宋代的“路”,辖几个府或州,原为监管机关。路设经略安抚使(帅)、转运使(漕)、提刑按察使(宪)、提举常平使(仓),称为四监司。一般分别称作帅守、漕官、宪司、仓司。帅守掌一路兵民之事,居监司之首。漕官掌一路财赋,后来兼理军政、民政及监察事务,事实上等于行政长官。宪司掌一路司法,督治奸盗,申理冤狱。仓使掌一路灾荒赈济,与采茶、制盐之业。以上四使并非同时并置,或有或无,或由一使兼领。到了南宋,原来的监管机关,实际上成了中央与府、州之间的执政机关。“路”之下,有府、州、军。三者同为州级,府最大,州次之,军最小。凡政治核心地域都设府,军原为驻军之地,大不过三县,朱熹当年“主南康军”,虽为州官,辖地很小。重要的知府、知州均由朝廷文官大员外放。

绍熙二年(1191)杨王休任利州路(今四川广元市)转运使判官。绍熙三年,移官成都路提刑按察使兼提举常平使。时奉诏书,协助主持四州乡试,带领有关官吏,力革旧弊。寒俊之士获得公平的对待,无不感服。还查察当地药局,见岁久料剂陈腐,焚而易之。绵州、汉州告饥,亲至二郡主理荒政,故虽有饥荒而为害不大。有巨室逼租,以致耕夫自杀,杨公治其有实据者。绍熙四年,任本路漕官(转运使),代理帅职(经略按抚使)。杨公御吏甚严,秋毫不扰,考察吏治,区别贤否,所辖地方官无不敬畏。黎州羌人扰边,以策御之而解。尝闻道旁啼声,即停轿查看,得婴儿于枯木中。进而遍察城内,得弃婴百余人,悉加抚养。成都府学有儒士千人,杨公每月巡视两次,考阅课程,表彰其中善文者,设宴招待。杨公乐蜀贤之众,多所荐引。如吏部尚书费土寅、兵部侍郎赵介,均为杨公所奏荐。原蜀帅京镗入朝任丞相时赞叹:“某(我)帅蜀时,东南士大夫入蜀者,亦多可称,求其最贤而有才者,无如杨子美也。”

◎不喜竞趋,急流勇退

庆元二年(1196)九月,杨公赴京供职,任太府少卿。三年六月,假显谟阁学士兼侍读衔,出使金国,为金章宗贺生辰。五年五月,任秘书监。掌古今经籍、图书、国史、实录、天文历数之事。杨公性嗜学,自谓平时欲见秘府书而不可得,遂终日坐观平日未见之书,尤不喜竞趋。十一月,任礼部侍郎兼修玉牒(皇家族谱)官。庆元六年四月,兼工部侍郎。时朝政混乱,外戚韩侂胄擅权。见贤相赵汝愚被贬永州而死,杨王休即以两部事繁为由,急流勇退,力请外祠(罢职挂名,管理道教宫观)。三请,得允准,授华文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归来之后,病中请致仕,九月壬申卒,终年66岁。

王休临终时嘱子杨烨曰:“吾家素寒微,群从(侄)多困,其有以助之。”烨泣日:“敢不承此志!”王休逝后,烨以荫封将仕郎。任平江(苏州)知府时,曾奏对乞于吴淞江口设要塞,以备海道。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任户部侍郎。嘉定十七年任吏部侍郎兼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宋理宗绍定六年(1233)任吏部尚书兼户部尚书、礼顿使。杨王休宅在县治后,杨烨宅在谢家桥南留台。邑有“父子侍从坊”,即为杨氏父子而立。杨烨官高权重,官声不及乃父,后以学士终于家。

杨王休逝世时,参知政事、资政殿学士鄞人楼钥,赠挽诗五首,今录其二:

其一(总评行藏)

望重威无怒,仁深勇有余,百年忧国志,满筐荐贤书。

德政不胜载,才猷未尽摅。佳儿人物似,真可大门闾。

其二(感怀交谊)

事契因同荐,交情晚益亲。半生文会少,万里宦游频。

别后书犹湿,归来迹述陈。何能发瞽德,空有泪沾襟。

明广西学政、鄞人黄润玉在所编《宁波府简要志》中作《侍郎杨公赞》:

操履纯正,学问深洪。著誉少府,获交晦翁(指朱羲)

名在监司,惠敷蜀土。乔梓英贤,有光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