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弘正精苦吏事

杨弘正精苦吏事

唐大中四年(850),“杨弘正令象山,精苦吏事”,高瞻远瞩。象山出现了“大中政治小贞观”、“桑田蕴酿诗书气”的局面。千载之后的象山人,仍在怀念他的功绩。遗憾的是除了《蓬莱观碑铭并序》之外,有关的文献记载实在太少,不但失其生卒年,连他的莅任年月,也只是据《碑铭并序》而推算出来的。

首建县学的杨弘正

唐代的县令任期较长。杨弘正履任时,象山是“绝处海上”的边远小邑。县域很小,东西120里,南北50里,东溪岭以南即非辖区。居民大多是流走不定的盐民、渔民以及部分附着于土地的农民,整个明州属下还没有一所县学。关于杨弘正的治绩,可以确知的是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兴建县学;二是重建蓬莱观,创办书院。这两件事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兴建县学

大唐是重视文事和教化的朝代,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即诏令州、县立学。立学必建孔庙,县学附设其中。按唐制,象山作为中县,县学要置博士(从人品)一人,助教一人,生徒(14-19岁)25人。生徒要取得入学资格,须经适当的考试。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居民大多出草莱,县学何处觅生徒!不仅象山如此,明州辖下各县也都一样。直到唐会昌年间(841—846),经过四五代人的努力,象山才逐渐出了一批读书人,其中最杰出的是“乡贡三传”王关。

为了说清“乡贡三传”,先得了解一下唐代的科举制度。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有两种出身:一为生徒,经县学、州学逐级考试,然后参加全国性科考;一为乡举(乡贡),凡自负有才(同等学力),怀牒自投于州县(类似申请报告),经县、州、道三次考试选拔,由道统一保送,赴京参加全国性科考。

唐会昌初,象山无县学,王关是以同等学力应试的。先由县令杨弘正主持初选,再经明州、浙东道两次选拔,最后由浙东道推荐参加全国科考。该年明经科录取20人。王关自学成才,能够通过浙东道观察使选拔,列20人之内,成为乡贡,相当于明、清时代的举人,实在已难能可贵。遗憾的是在参加全国“明经三传”科考时落第了。当时所谓“科考”,是分科选拔的意思,初唐时先分八科,盛唐后主要为两科,即明经和进士,其他各科不受重视。当年浙东道推荐参加全国科考的,除明经科外,还有进土科15人。进土科兼考诗赋辞章,明经科则以“经学”为主,分为五类,“三传”为其中一类,其所考内容为解释《春秋》的《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王关所考的就是这一科。因之后人称呼王关的功名为“乡贡三传”。

有鉴于王关这次科考,杨弘正深感建立县学的必要,因为条件已逐渐成熟。就在会昌六年,他主持建起孔庙,设立县学。当时王关已成为乡贡,他就请王关撰写了《文宣王(孔)庙记》和《始建学校碑》。此举开明州辖下各县立学之先河,不能不说是杨弘正治县的远见卓识。

◎重建蓬莱观

蓬莱观为全国著名道观,历史悠久。自隋代被毁平后,在唐肃宗晚期,台州太守袁仲宣曾发起重修。工未竣,遇袁晁之乱,随后肃宗驾崩,代宗立。广德二年(764),象山入明州管辖,从此此事被搁置七十余年。杨弘正莅任,在建造学宫的同时,尝去蓬莱观废址察看,见“荒山属层,叠翠寒冷”,“牛羊牧之,狐兔驰之”。以一县之财力,恐犹不及,于是请得明州刺史李敬方允准,又得郡督邮刘操支持,再次动工兴修。“划芜叠砌,筑室架栋,上构崇崇,屹倚横嗽”,终于建成了“自下而高,龙翔凤举,势压奔岭,海日煦照,赫赫融融”的新殿宇。落成后,立碑纪念,请金陵乡贡进士孙谏卿撰文,书法家贝泠该用八分体书写。

孙谏卿于史无考,从冠以“乡贡进士”看,也是“怀牒自投”,经县、州、道逐级选拔举荐而出身的。“八分”由隶书演变而来,“类隶而变方,广作波势,不古不严”,盛行于唐,唐玄宗李隆基为八分书高手,贝泠该学之,名满江左,一时推许。《蓬莱观碑》拓本为宋代御府所藏,收入《宣和书画谱》。其书法价值,由此可见。杨弘正能请得这些名家来撰文、作书,其间不知花了多少精力。

蓬莱观重修后的第二年,杨弘正又借蓬莱观宽敞的殿宇创办了蓬莱书院。书院和县学不同,入学者不拘一格,不进行考试。县内只有一个县学,容纳25名生徒,受益的青年实在太少。唐制又规定,禁止私人办学,以免误导子弟。这位贤县令弹精竭虑,找到了两全其美的办法,在兴办县学的同时,兴办了降低门槛的书院,为要求上进的象山青少年提供了更多的读书机会。在当时形成了“桑田酝酿诗书气,甿(民)歌在田酒在泮(学宫)”的文化氛围。经过几代积累,象山的本土文人,终于一辈辈培养起来了。

在办县学的同时办书院,这是杨弘正的一个突破,一个创造,此后就成为象山办教育的一个传统。史载唐代浙江有书院五所,其他四所只留一个名称,唯有象山的蓬莱书院留下了文字记载。《文献通考》称北宋四大书院一石鼓、岳麓、白鹿、睢阳为中国书院之始,殊不知象山的蓬莱书院比他们早了200年!

800年之后,清代姜炳璋的《赋蓬莱书院》,咏赞了这一段学苑盛事(节录)

大中政治小贞观,守令堪入循吏传。吾乡贤令推杨公,虻歌在野酒在泮。

斯时乡贡有王关,与公啸咏丹山赤水间。桑田酝酿诗书气,风雨琴堂春色阑。

煌煌史册著千秋,海邑谁将遗事搜?夜来惟有蓬山月,照见书窗白如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