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不相属,并为三乡

地不相属,并为三乡

唐时象山有五乡,历五代而不改。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象山并为三乡。时名臣寇准为相,张陶知县事,距象山县入宋版图28年,距大宋立国46年。

宋初经历近半个世纪的经营,全国一统。朝廷致力于简刑罚、省税赋、度(丈量)民田、劝农桑,国家元气逐渐恢复,人口增多。从吴越国时期过来的象山,民众逐渐从东溪岭以北向东溪岭以南和其他人口稀疏的山坳海角迁移,去开辟“秋熟靡王税”的新境。这就造成全县居民的大分散,也给县政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居民点的分散对于隋唐五代按户数划分乡里的制度,造成很大冲击。旧制”百户为里,五里为乡”。“里”尚可勉强凑成,“乡”就麻烦了,各里之间不相连属,管理上苦于隔海过船,翻山越岭。象山港汉多,丘陵多,海中的岛渚更多。端拱元年(988)成书的《太平寰宇记》,记及象山分乡时说“象山原二十一乡,今十四乡”,正反映了宋初象山县依旧制立乡太多、穷于应付的状态。

如何按象山的特殊地形,从加强县政管理出发,来重新规划乡级建制,需要大智慧。张陶任内,决策并为三乡,确是有远见的明智之举。宋乾道《四明图经》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象山在海一隅,为明州支邑……山陆险阻,距属迥邈,吏民有道途之劳。广德二年(764),遂割隶明州。贞元中(785—805)定为中县,历五代不改。皇(宋)朝以地不相属,降为下县。(唐)旧有五乡,景德三年并为三乡。

这里说得很明白:并乡的原因是“地不相属”,造成的困境是“山陆险阻,距属迥邈,吏民有道途之劳”。民众有事诣县固然不便,吏属下乡办事,从这一里到那一村,去传达政令、催驱役赋或缉捕盗贼,也是不便,州郡吏胥如至各乡,则更是不便,每每为“道途之劳”而叫苦不迭。解决的办法是“并为三乡”,由乡、里辖保。由于地形上的特殊性,象山被“降为下县”。

对象山当时“降为下县”的原因,民国县志中陈汉章先生以《文献通考》所云“四百户以下设下县”为据,并由此推定“象山于宋初只四百户以下耳”,后人均宗此说。笔者不敢苟同,其据有三:一,吴越王纳土归宋奏表称,其所部“八十六县,户五十五万六百零八”,即以百县计,每县平均在5500户以上;二、吴越国期间,象山先后建有一定规模的寺院14所,如户口在“四百以下”,有能力建寺吗?有人烧香吗?三、据宝庆《四明志》载,象山建于宋初及以前之大寺院均拥有常住田。前文已具体列举,当时的16所寺院共有常住田5933亩。如果把这许多水田分给400户农民耕种,每户可摊14.8亩。寺院而外,难道其他百姓就没有水田?400户人家就没有从事其他行业的了?不论于事于理,都是说不通的。

宋并三乡后的乡、里、保区划表

下边稍作解释,以供参考。

政实乡,负郭。管里一、保十二。

负郭,背倚着县城。政实乡由两部分组成。一为城郊6保。距县治5里的,东北为考坑保(今存),北为延德保(又称延寿岙,今新罗岙附近),西为弦歌保(丹城西南),南为白石保(今存)和下史保(又称下史洋,今名佚),再加上东北十里的宝(保)德保。宝德保向东北和东南延伸,区域较宽。在中唐时,县治中心为弦歌市(市集),与弦歌保、白石保、下史保曾合成应真乡;宝德、延德、陈山、考坑4保,曾合为保德乡。入明代后,宋宝德保乡所辖似一分为二,宝德村划入政实乡,在东大河以东的河东等村划入游仙乡。

二为西沪港和象山港沿岸的6保。从陈山保(今存)、宝德保、黄溪保(今存)、西砂(后作西沙)保、乌石保,环港至淡港保(今存)、姜屿保。保是一个行政性地名,有些保以某一山川命名,有些只是个范围,指附近一带,合之今名,地点稍有变动。沿港的6保中,黄溪、淡港保名今存。西砂保为今墙头前身,当时墙头尚属海滩,西砂保在偏西陆上。乌石保即今方前一带,此地有乌石山,按县西北20里方位,正合。姜屿保即今西周靠南一带,西周有姜屿山、姜屿渡可证。

归仁乡,县南十五里,管里一、保十。

归仁乡共10保,其中九顷、马江、管溪、松岙4保均在县南35里之内,为唐时旧有;西溪保和马岙保在县西南,虽然较远,亦为唐时旧有;东溪、周岙、青部、后门4保在县南35里之外,为唐后新拓。自九顷西南行,管溪保在溪口一带,有4条大溪在此汇合入大溪,故称管溪。西溪保为泗洲头前身,有来自西溪岭的西溪经过,泗洲头当时为海滩,西溪保当在近西溪岸侧。

自管溪南行,有东溪(县西南45里)、周岙(县南70里)、青部(县西南80里)、后门(县南100里)。东溪今存,周岙属今定塘镇,今存。青埠属今晓塘乡,在青埠岭脚。后门乃今昌国,因有后门山,故名。依直线距离后门保较周岙为近,当时路途曲折,反较周岙为远。

游仙乡,县东七里,管里一、保十。

游仙乡亦10保,其中柘溪、雀溪、大徐、赤坎、夹屿5保在20里之内,为唐旧有;竺山、涂雌、钱仓、东村、朱溪6保在20里之外,为唐后新拓。

柘溪即梅溪,雀溪即爵溪。大徐、赤坎,今均存。夹屿即鸭屿,涂雌即涂茨,朱溪即珠溪。钱仓今存。东村原为盐场,后谐音称“贤庠”。一说东村即今杉木洋,依东村在东北35里论,此说不能成立。竺山,据《象山县地名志》云属贤庠镇。竺山保应在今章家墩附近,今公路章家墩站边有“竺山庙”。在县东北方向一线上,有大徐(县东北15里)、竺山(县东北25里)、涂雌(县东北30里)、东村(县东北35里)4个保。

在三个乡列举所辖诸保的时候,归仁乡首举九顷保,以其离县治最近(县南15里);政实乡首举乌石保(县西北20里),游仙乡首举竺山保(县东北25里)皆由于此两保地处两乡之中心。何故置此三保于各乡诸保之首?思之再三,也许该保乃当时各乡管理机构(乡公所)之驻地。是否得当,待酌。

附带说一说宝庆《四明志》中提到的“人户买扑酒坊五所”。宋代实行榷酒,即酒由政府专卖,收入要上缴归入“府库”。县西南180步设“酒务”,官吏中有“监酒”一职,于州则设“监比较务”,专管各县榷酒所得的监督与协调。象山有两任县令,就是以“监庆元比较务”摄(暂代)邑的。此外,还开设“象山务系汆买场”,于各乡中择保设“人户买酒坊”共5所。政实乡有西砂坊(墙头)、游仙乡有东村坊(岑窕)、归仁乡有西溪坊(泗洲头)、东溪坊(东溪)和青部坊(三眼碶)。这五所酒坊负责酒类专卖,其所在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集镇。

附 宋宝庆《四明志·象山县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