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由宋入元
◎宋恭帝降元,被掳北去
宋度宗赵禥咸淳四年(1268),蒙古大军(下称北军)围困了襄阳。时象山令陈复明主县事,克修职事,多有建树,治称平允。
翌年,北军又围攻樊城,守将吕文焕等坚守苦战,战况至为惨烈。襄樊危急之时,宰相贾似道仍优游自在,居半闲堂,聚姬妾斗蟋蟀,并隐瞒军情,属下有言边事者辄遭贬斥。吕文焕屡次飞章告急,贾似道不予置理。苦战五年之久,襄阳援尽粮绝,终于力屈投降。
咸淳十年,度宗赵禥在惊恐中病殁,幼主赵显即位,是为恭帝。襄樊失陷之后,北军顺江而下,沿江诸州,望风降元。翌年二月,宋殿前都指挥使、大将范文虎降元,被授为两浙大都督。文天祥应召起兵勤王,与都统制张世杰等建议背城决战,被丞相陈宜中所阻。十二月,元丞相伯颜分兵三路围临安。宋遣礼部侍郎陆秀夫等奉书请和被拒。
宋恭帝德祐二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正月,太皇太后谢氏遣使奉玉玺降元。其降书云:
宋国主显,正百拜奉表言:显渺然幼冲,遭家多难,权奸贾似道背盟误国,至令兴师问罪。显非不能趋避,以求苟全,今天命有归,显将焉往?建奉太皇太后命,削去帝号,以两浙、福建、江东西、湖南、两广、四川、两淮,现存州郡,悉上圣朝,为宗社生灵祈哀请命。伏望圣慈垂念,不忍显三百余年宗社,遽至陨绝,令赵氏子孙,世世有赖,不敢弭忘!
真是说得哀怜备至。伯颜看了降书,表示接受,但责令宋当朝的丞相陈宜中亲来计议降事。陈宜中闻讯星夜逃遁温州。此时太皇太后谢氏主政,战、守、逃之路均已断绝。无可奈何,只得深夜拜文天祥为丞相。翌晨文天祥出使元营,伯颜迫令投降,文天祥不屈,情辞慷慨,被拘于北军营中。二月,北军进入临安,封府库,收宋室档案簿籍及百官诰命符印,并诏告天下,命令宋府、州、司、县官吏、士民、军卒人等各守职司迎降。宋恭帝之兄益王赵罡、弟广王赵禺仓惶出逃,渡浙江南走温州。张世杰因朝廷不战而降,愤然率所部由水道经上虞、余姚,泊于明州定海(今镇海)。
三月,伯颜以临安为两浙大都督府,掳幼主赵显及太后全氏等北上。文天祥途经镇江时,冒死脱逃。时象山邻近之台州知州杨必大已于一月降元,明州由宋皇室宗亲、沿海制置使赵孟传驻守。张世杰泊定海,向赵孟传索要朝廷分寄四明之“金银纲”以备军用,赵孟传不发。世杰亲入明州责骂,赵孟传不得已,只肯出三百箧。
四月,元参知政事阿拉罕、沿海招讨副使哈剌带等率军攻浙东,并持太皇太后手谕“浙东诸郡,毋徒以百姓污锋镐”,晓谕宋家州郡随地受降。初,赵孟传与将作少监谢昌元、进士袁铺、市舶司潘方等誓死守明州。后元军四集,赵孟传、谢昌元惧而降元,袁镛、潘方死难。北军占明州,张世杰提兵入海,哈刺带追之,于胸山(在今舟山)、东门(石浦)海中遭遇,被截获失船四艘。张世杰至温州后,扈卫益王、广王至福州,陈宜中、陆秀夫等大臣随行。
五月,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等奉益王赵是即皇帝位于福州,改元景炎,是为端宗。此时两浙已为北军所平定,元世祖忽必烈诏谕:“昔我国家出征,所获城邑,即委而去之,以此连年征伐不息,虽得其地而无民,其谁与居。今欲保守新附城壁,使百姓安业力农,蒙古人未之知也。”遇一时无蒙古人可供差遣,即以汉人暂署县尹。
◎象山人元版图
元至元十五年(1278),元朝廷命韩秉彝任象山县尹。象山自此入元版图。
进入元代,象山与全国一样,社会生活起了很大的变化。
蒙古人作为征服者,在被征服地区于人数上始终是少数,为了巩固统治,自然有一系列政治措施,其中也有许多自相矛盾的政策。
元朝规定把民族分为四等:第一等为蒙古人;第二等为色目人(西域诸族);第三等为汉人(原为金辖下黄河流域中国人)、契丹、女真、高丽诸族;第四等为南人,即长江流域南北的宋人。象山人当然亦为南人。当时的社会职业又有十级之说,据谢伤得所记,依次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读书人竟与妓、丐同列。日后指知识分子为“臭老九”,即本于此。
元代各个政府衙门的长官不论大小,都称“达鲁花赤”(意为掌印者),必须由蒙古人担任,间或选任色目人。汉人、南人非但不能任此职,而且一律不能充当禁军卫士,在民间不得私藏铁器、兵仗、甲胄,或制造兵器。凡藏刀枪兵器至十件,藏甲至全副,一律处死刑。又规定汉人、南人不得乘马。蒙古灭宋之初,还将百姓编组,20人为一甲,以蒙古或色目人为“甲主”,衣服饮食唯其所欲,童男少女唯其所命。一甲之内汉人、南人嫁女,“甲主”享初夜权。一时妇女被迫自杀者,不计其数。迄今还传说庆元路当时民间不能藏菜刀,五户合用一把,在河埠头用铁链系菜刀之柄,供来洗菜者公用。
可是在另一方面,元世祖忽必烈又重用汉儒刘秉忠、姚枢、许衡等,吸收华夏文化,改定官制礼乐,府县中也用汉人为府尹、县尹,辅佐达鲁花赤,号称“以汉法治汉民”。之所以产生这种矛盾,是因为元朝统治者既要利用汉族的文化与人才,又要压制汉族的反抗,都是为了达到其加强统治的目的。但这一点在蒙古贵族统治者中间始终意见不一。由于蒙古人缺乏汉文化素养,而且迷信武力能压倒一切,无法加强对文化的控制,因而终元一代,都没有出现过“文字狱”之类的现象。
元代象山的职官,设达鲁花赤、县尹、主簿和县尉。据民国县志中《职官表》记载:元代在象山上任的达鲁花赤共17人,县尹17人,主簿15人,县尉15人。其中达鲁花赤全为蒙古人,县尹、主簿、县尉多由汉人充任,间亦有用蒙古人者。县级官吏中有的带虚衔,仿宋、金之法,武职出身者称校尉,如昭信校尉、忠显校尉、保义校尉、进义校尉。文职出身者称郎,如承务郎、承事郎、将土郎。象山还设东门、莆门巡检(九品)各一人、税务一人,玉泉场官一人,并用武职。